口述历史 留存16处遗产点记忆
留存历史记忆,展示古城风貌。8日,泉州市档案馆历时四个多月的泉州市“古泉州(刺桐)史迹”16处遗产点的口述档案视频采集工作已全部完成,将收入档案馆永久保存。什么是口述档案?资料是如何采集的呢?都请了谁来录制?录制过程中都有什么故事?今天,记者为您一一揭秘。(记者 龚翠玲 通讯员 黄金泽\文 张俊\图)
每一处遗产点由一位权威人士进行约一小时的讲述
历时四个多月完成 收入档案馆永久保存
据了解,遗产点口述档案视频采集制作工作于今年4月末开始,历时四个多月,于昨日完成。开展遗产点口述档案视频采集制作工作,是泉州市档案馆收集、保存古城历史档案和服务泉州市“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做好此项工作,泉州市档案馆提前准备,合理筹划,多方联系,逐一对熟悉16处遗产点历史情况的权威人士进行口述档案视频采集,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后期加工制作,完成后将收入档案馆永久保存。
口述档案中,一处遗产点由一位权威人士进行约一小时的讲述,讲述人阐述遗产点名称的由来、地理环境、基本情况、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及历史地位和意义。在这份口述历史中,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述说着祈风石刻的千年故事,洛阳桥的“活字典”陈德彬将洛阳桥的千年传说娓娓道来……
“口述档案的价值极大。”泉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周翔介绍,一方面,通过权威人士的口述,能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下遗产点的历史渊源、文化遗产元素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口述档案选取的口述人,有的亲自参与遗产点的挖掘与研究,有的参与了修缮工作,口述档案也记录下了这些人与遗产点的联系,这也是口述档案的价值所在。
为保证严谨和准确 花费大量时间准备
“前期准备一定要充分,才能对整个访问了然于心,才能做出口述档案的价值。”独立影视编导张俊是本次口述档案的主要负责人。她介绍,口述历史要求准确,为了制定合理、准确的采访提纲,前期必须查阅大量资料,逐一了解16个遗产点,提前翻看《府志》、《县志》等书籍,还要请教地方史专家。随后为了加强对各个点的了解,还对每一个点进行实地走访。之后再制定采访提纲,再听取口述人对提纲的意见,进而修改、确定采访提纲,最后才是现场录制。
据了解,在录制现场,有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进行录制,最后再进行适当的剪辑。“口述档案因为要保持真实性,所以后期不会进行过多的剪辑,只是把口述人录制过程中停顿或讲得不太流畅的地方剪接起来。”张俊介绍,剪辑完成后,还需要把口述内容打成文字稿,每个口述人讲述的内容差不多有一万多字,是一项工作量挺大的事。文字稿完成后,为了确保口述工作的严谨性,还会再逐一对口述人进行回访,核对口述内容是否有要修正或补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