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联姻、精准对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以提升,老百姓在基层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这样喜闻乐见的事,正是近来老百姓们热衷讨论的医疗联合体系(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工作。
泉州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记者 郭晓冰)
“国字号”胸痛中心落户泉州 上下联运畅通“救心高速路”
说到医联体建设,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福医大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胸痛中心。
此前,一名男性病人因为胸痛不省人事,地方医院急诊科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将病人心电图等资料传输至胸痛中心,由胸痛中心林荣主任指导进一步抢救,病人在当地抢救30分钟初步成功后立即转到泉州一院。在胸痛中心的统一指挥下,介入小组、ICU团队无缝交接,绕行急诊科,送到介入室,并开通绿色通道,在病人深昏迷情况下进行急诊介入手术,开通导致病人昏迷原阻塞的冠状动脉,整个抢救过程历时仅35分钟,病人转危为安,住院2周后步行出院。
“和很多病人一样,他对自己怎么那么快就被送到胸痛中心,还做完了手术,表示很惊讶。”胸痛中心主任医师陈天宝笑道。据了解,该病人每延迟30分钟开通冠状动脉,1年内死亡率将增加7%。出院时,这位病人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并对胸痛中心医联体项目建设表示肯定。
据了解,泉州市第一医院胸痛中心2014年12月成立,2016年7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成为福建省第二家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通过建立院内绿色通道、上下级医院联运高效救治胸痛患者、基层医院及时转诊、加大社区胸痛知识教育等方式,胸痛中心实现了院前院内患者救治的无隙缝对接,使胸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病人面前,基层医务人员、120急救人员、胸痛中心相关人员形成一个“医联体”,与时间赛跑,上下联运畅通“救心高速路”。首诊医生第一时间将心电图等临床资料上传到胸痛中心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微信群中,群上已有800多名医护人员,胸痛中心相关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全天候进行响应,指导进一步的救治措施。目前,全市已有30多家医院参与联盟。
在泉州,胸痛中心是全市医联体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泉州市卫计委了解到,根据此前的统计,全市已有各类医联体项目59个,力促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市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组建市县纵向医联体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对于医联体建设,不少市民听说,却未必了解具体是什么。其实,医联体建设即医院的“手拉手”工程,通过牵手协作,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鼓励发展紧密型医联体,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
今年5月初,《泉州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实施,根据《方案》内容,泉州市医联体运作框架已初步搭建。根据市区医疗资源情况,兼顾现已形成的合作关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别组建市一院、医大附二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市第三医院为牵头单位的5个医联体,鼓励其他有条件医院积极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组成市县纵向医疗联合体系。
《方案》还明确了泉州市医联体建设的两个时间节点,一是通过医联体建设,以网络信息化为依托,促进优质资源向下流动,到2017年底,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二是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联合体系,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