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古城阡陌小巷寻旧梦 更人文更自由更深度(图)

泉州晚报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泉州正在打造的“古城样本”。一年多来,随着相关工作持续推进,一些了解古城的“老泉州人”加入讲解员队伍,创新旅游线路,讲解沿途历史,让游客拥有更人文化的旅游体验;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让自助游游客更自由、更便捷地畅游古城;而出行方式的由快变慢,则让游客对古城的触摸更具体、更深入。越来越好玩的泉州古城,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喜爱。

老李(右二)为孩子们讲解古城历史 (李以健 供图)

老李(右二)为孩子们讲解古城历史 (李以健 供图)

更人文

多种路线选择 “老泉州人”为你讲解

来到一座“满街都是圣人”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果能遇上一位熟悉古城的导游,不论是对游客而言,还是对当地旅游产业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在泉州古城里,就有这样两位笑称自己是业余导游的“老泉州人”被许多游客称道。

老李,名唤李以健,在西街经营一家名叫“十八芝”的伴手礼小店。老醉,名唤苏永志,是泉州地方文史业余爱好者,也是驴友眼中的“醉导”。

2013年至2015年,老醉与携程网合作,以业余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来的游客介绍泉州。老醉说自己是“人来疯”,“我从小就喜欢跟客人分享好东西。当业余导游给游客讲解古城故事,就如同家里来了客人,我搬出所有好东西分享给客人,开心的话我还会自掏腰包请客人吃饭。”

老李在5岁时曾与家人到闽北生活,高中回来读书后,就再也没离开泉州。他曾与多家公司、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古城徒步游、古城小导游等活动,致力于宣传泉州古城旅游。(下转第二版)

2015年,一家深度游公司希望与他合作,由他们引入游客,老李担任“地陪”。初次合作,老李设计的古城游路线反响热烈,此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回头客”和新游客。两年来,老李共设计了10条个性化“古城游”路线,做了四五十期活动,吸引了1000多人次参与。目前,老李正在将泉州传统元宵圆、五祖拳、锡艺、香道等文化体验元素融入旅游路线中,让简单的徒步游变成文化深度游。

此外,老李还担任由泉州市旅游局、泉州古城办联合举办的2017年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测评员。这场专业培训从一开始就广受社会各界关注,300多人报名参加。经过13天的集中培训,聆听名人大咖的专题讲座,综合考核各种因素,最终确定60名初选者进行现场测评。测评环节之后,主办方根据参赛者的现场讲解一一打分,最终确定得分前30名者,作为首批古城讲解员——“新讲古人”。

更自由

手绘地图在手 玩转“会说话的景点”

随着古城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不用借助讲解员,一个人、一部手机、一张古城导览图,就可以边走边扫码,自由玩转“会说话的景点”。

“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以及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今年5月底,从广州来泉州游玩的黄小朋一家走进开元寺,正愁“只知其名、未知其义”,经好友指点,拿起手机扫描了门口的二维码,准确、清晰、专业的导游词响起,把他给乐到了:“整个泉州古城都有的话,这些景点就都会自己说话啦!太有意思啦!”

据悉,为了更好地服务古城旅游业,市旅游局和鲤城区政府共同建设古城语音导游系统,共收录300多个语音导游点。“导游点门口和街头巷尾醒目位置设有二维码标识牌,游客只要扫一扫,几分钟之内就能了解基本情况,相当于有了‘随行导游’。”鲤城区有关人士说,该系统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轴,分为西街片区(含华侨新村、新门街片区)、文庙片区、城南片区等,目前已实现古城全覆盖。

同时,经过近一年的编撰,“泉州古城手绘导览图”也于日前出炉了。手绘地图内容以满足游客出行“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为出发点,既提供旅游导览图,又提供旅游景点、特色民宿、特色美食和地域特色推荐等信息。

这份手绘导览图来自西街裴巷一家名为“大拾堂”的文创工作室。来自三明市大田县的“80后”吴钟电是大拾堂的主创之一,许多人或许对他的笔名“青羊”更有印象。近一年来,青羊和“大拾堂”的伙伴们经常骑着电动车,带上画本和小板凳走街串巷,用手中的画笔绘制古城的传统建筑及景点。

“接下去,我还想做古城旅行手账。”青羊告诉记者,旅游手账是旅游记事本与贴图的组合体。当你要领略古城风光时,可以带上这本旅游手账与你一起游玩,让它见证你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当你来到旅游景点时,你可以用相应的贴图记录下游玩的足迹与点点滴滴,也可以写下此时的所感所想。旅游手账如同一个向导,它既可以引导你游玩,还可以与你互动,平添一丝乐趣。

更深度

骑上自行车 穿行街巷“慢读”古城

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厝一院,仿佛都在诉说着有温度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深读她。可是,有些地方汽车无法通达,走路又费时,去年6月30日开始,公共自行车“小黄人”的出现,成为古城旅游的新选择。后来,随着哈罗、摩拜、ofo等单车的加入,“骑游古城”引领了旅游新时尚。行走古城区,随处可见本地市民或游客骑自行车漫游古城的身影。

去年10月,由旅游达人、市民、游客、导游志愿者、媒体记者等50人组团开展了“骑游古城”的体验活动,他们从中山公园出发,经过钟楼、西街、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府文庙等景点,活动结束后,大家表示“感觉很棒”“期盼下一次”。

来泉州生活一年多的台湾人谢坤峰,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古城穿梭,看一看老建筑、逛一逛巷弄、摸一摸石敢当等。“刚到泉州看到YouBike很亲切,因为台湾也有,我一有空就与‘小黄人’结伴游古城,甭提多舒心了。”坚持几个月后,玉犀巷、古榕巷、井亭巷、裴巷等街巷的特色、历史,他都如数家珍,“每一次重访都会有新发现,我喜欢把这些心得分享在朋友圈上,让更多人了解古城。”他说。

要想让更多人“骑游古城”,公共自行车的投放保障便显得尤为关键。以“小黄人”为例,泉州微笑自行车有限公司行销主任郑美玲说,目前在古城启用的投放站点为158个,车辆总数为5056辆,该区域平均每天租借次数为25500次。其中,中山公园、百源路、状元街口、文化宫、泉州钟楼等地的使用次数较高,“这几个站点,每个月的租借次数都达到1万人次以上,有的甚至有2万人次”。

此外,为了让游客真切触摸古城每一寸肌理,更深入认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从去年9月开始,古城区的部分客栈、酒店还与泉州微笑自行车有限公司合作,租“小黄人”租赁卡给游客使用。参与合作的肃清门客栈工作人员说,游客若要租赁公共自行车,只需交下押金,骑行结束后,客栈会把押金退还给游客。

古城旅游一直是热门话题。记者采访了社会各界人士,倾听他们对古城旅游的意见建议。

公共资源适当分流到新区

热心市民叶先生:30多年前,到过泉州的外国友人曾评价泉州为“小家庭生活的理想地方”。而今,教育、医疗等较为优质的公共资源配置仍较多地集聚古城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古城要保护和发展好,也要兼顾新城区的发展,优质的公共资源等也要适当分流和引导到新区,实现新旧两区的均衡发展,既可缓解古城交通拥堵现状,也能满足新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让他们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将西街建成开放式博物馆

在西街长大的闽南语作家洪泓:人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西街建筑来探究泉州古城往昔境况,乃至时代民居演变的过程。建议将西街建设成为开放式博物馆。所谓开放式博物馆,亦称生态博物馆,是指在一定地域,由政府与居民共同参与,以开放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原真性保护、培育、展示和发展,从而使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创造者与原生环境密不可分,强调将文化在原生环境中予以实时地展示,人们能真正感受到活态的文化遗产。通过政府、旅游部门、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相信可让西街保护利用从静态转到动态,真正融入生活、融入社区建设、融入旧城保护、融入社会综合治理之中。

打造一站式购物中心

中国国旅泉州公司自助游中心负责人李绍毅:出行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许多客人来到泉州古城旅游,经常想买一些特色伴手礼、特产之类的。但古城土特产商店都规模较小、货品很少、地点分散,很难满足消费者特别是外地游客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建议可以在古城打造一个一站式购物中心,集聚各种风味特产。

整合零散旅游资源

市直机关干部庄志阳:发展古城旅游,可以打造几条步行街,引入有实力的综合运营商,整合目前零散的旅游资源和运营公司,以及泉州美食和传统工艺文化,同时串联好丰富的旅游路线资源,让人可以在泉州吃住行游购娱一至两周的时间。此外,还要培训一支文化素养高、形象好、业务扎实的讲解员队伍,用生动翔实有趣的讲解,让更多人深读古城,进而通过“好枝相拍报”,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旅游。(记者 许雅玲 吴丽娇 实习生 金雪君)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