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李氏”四村建设家风家训展示馆(图)

泉州晚报

"不可欺辱烂泥无刺。”“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学童有书读。”这些祖训始于400多年前,至今仍流传在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蓉溪村、竞丰村和梅峰村李氏族人的口耳当中。8月初,芙蓉李氏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正式开放,李氏族人根据400多年的族谱记载,将流传至今的家风家训提炼成句,并建馆展示。

芙蓉李氏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正式开放

芙蓉李氏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正式开放

400多年前的族训仍脍炙人口

芙蓉李氏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位于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原址是“进士第”,是李氏祖先、明代进士李振盘的故居。李氏一族始于1324年出生的广孙公,至今已在梅山四村繁衍1.5万人左右。当中有不少名人事迹和流传下来的家训族训。

“‘不可欺辱烂泥无刺’,一直到现在,我们四个村的李氏人都还在流传这句话。意思就是你别看人家现在好像没出息,你就要欺负人家,谁都有出头之日。”蓉中村老人协会副会长、基地负责人之一李成阔说道。

他介绍,这句族训出于他们的九世祖李振盘。生于嘉靖三十二年的李振盘从小铮铮傲骨。当时有一大户人家墓葬于芙蓉堂山上,仗势欺人,祭扫茔墓时,无价摊派芙蓉李氏族人做工。不仅如此,所带车马随便践踏毁坏庄稼,父老乡亲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李振盘见此情况,怒气冲天,脚不脱鞋,跳进泥坑踩踏泥浆。在场的监工见此,不解地大声斥责,问他为何穿着鞋子踩踏泥浆,年少的振盘公大声回答:“烂泥也有刺啊!不可欺辱烂泥无刺!”语气中隐隐含有警告之意。大户人家一位在场的长者,听出言语中带骨,深觉少年非等闲之辈,此后再无摊派夫役及毁损庄稼之事。

果不其然,李振盘捷登进士,授任广东潮州揭阳知县。其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发展生产。在他死后,当地民众建“名宦祠”春秋祭祀。

“知足心常惬” 承袭祖训精神

对于李光前,闽南人恐怕都不陌生,更别提深受帮扶的梅山人。提起李光前,李成阔老人开始细数他在梅山捐建的学校。“他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奠此基石,来者勉旃。’他对教育的重视大家都很清楚。但我们对他的敬重除了他‘百年树人’的理念,更在于他身家上亿,但仍然做一个普通人。”老人说在李氏族人的心中,李光前“做普通人”的心态更让他们折服。

“他虽然很有钱,但他一直保持农家子弟的样子。他出门只坐一分钱的三等座公共电车。有一次,他的子女向他讨零用钱,他只给每个孩子一角钱,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别乱花钱,要节约。听说他晚年生病住院,咳嗽流鼻涕,秘书抽了两张纸给他。他一张放下,只用了一张。他当时已经是身家上亿了,能有这种心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老人说,李光前说过一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话也一直在族人中流传,告诫大家要知足,不可贪婪生妄。

媳妇36年照顾卧床婆婆

“做一个普通人好像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但要做好普通人的每件普通的事却是不容易的。”李成阔老人说道:“我们常说孝,貌似很简单,但有句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有些时候真的要让你尽孝了,你未必真的能做好。”

展示馆还分别展示了四个村子的两个孝义案例,以实例传家训,而且每年都会更换一次,以普德训。

“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但你看人家这媳妇能辞了工作来专心照顾婆婆36年。”老人指着竞丰村的一个例子说。孝媳叫黄素兰,36年前,她的婆婆因意外摔伤,生活不能自理,公公与丈夫皆在外发展事业。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辞掉了梅山国专医院的工作,从喂食到护理,从照料到陪伴,36年如一日,一直到今年4月,98岁高龄的婆婆离世。

“这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但36年照顾卧床的婆婆,我想没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能做到吧。”李成阔说。(记者 陈玲红 庄丽祥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