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著名人类学家、泉州人李亦园先生在台北与世长辞,大师临终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多年来学术研究的心血之作回馈故乡,泉州将增添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李亦园生前演讲时的照片
2004年9月16日,泉州泉台民间交流协会会长傅圆圆和李亦园参加甲申仲秋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李亦园部分手稿面世
泉州网讯 (记者 吴拏云)“泉州钟气灵,温陵孕育成。培元多栽培,宏恩永心铭。台大哈佛情,中研幸留名。如今将归去,骊歌送我行!”
这首《自悼诗》是著名人类学家、台湾“中研院”资深院士、泉州人李亦园在其生命的最后时期,双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勉力提笔所写的。诗的前四句,字字流露出其对故土泉州养育、栽培的感恩之情。如今读来,让人不免唏嘘,也更感怀这位学术大师对于泉州的拳拳之心……
乡愁悠悠魂归故里
立秋前夕,一位行色匆匆的中年台湾学者走访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受到馆长林建春等人的热情接待。这位学者名叫李子宁,此次来访,是为了圆父亲的一桩心愿:将其研究人类学、闽南文化、泉州学的心血之作,以及部分遗物,回馈故乡泉州。李子宁的父亲就是闻名世界的人类学家、泉州寓台乡贤——李亦园先生。
有一种情叫“桑梓情结”,李亦园对故乡泉州的终生怀恋正是这种情结的生动诠释。1931年,李亦园出生在温陵城内,长大后负笈游学就读于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寓居台湾。不管行踪有多远,李亦园一生都在用行动证明,他内心始终牵挂着故土泉州。泉州创立泉州学之初,需要有人帮助构筑理论框架,他来了;泉州大力弘扬闽南文化,需要对外交流推广,他来了;泉州古城申遗,他更是遥为赞襄,鼓呼促成。这就是李亦园,一个对故乡有着浓浓赤子之情的李亦园。
据泉州学研究所原所长林少川介绍,身为享誉海内外的人类学大师,李亦园从事学术研究长达60余年,其研究涉及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神话研究等多个领域,著作等身。在国际学术界,李亦园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但在故园泉州面前,他依旧是那个刺桐树下恋家的孩子。1986年,两岸尚处于隔绝状态,李亦园与分别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母亲在香港相见,他跪行了40余步,与母亲抱头痛哭。那景那情,令人动容。
今年4月,亦园先生在台北与世长辞。据李子宁透露,其父离世前一直惦念要叶落归根,相伴父母长眠。亦园先生的挚友、泉州泉台民间交流协会会长傅圆圆对此表示,李亦园先生对故乡泉州非常热爱,对泉州学研究贡献卓越。故乡的人期盼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