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泉州 新航程!党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泉州实践(图)

泉州晚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党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泉州立志当好建设新福建的“领头羊”。

今年上半年,泉州以3176.38亿元的GDP成绩单,排在全国第24位。1—7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增35.2%和22.3%,总量双双全省居首。而在过去的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62%、75%、145%,经济总量连续18年居全省首位,财政七成以上用于民生。

数字背后,五年间,国字号“五区”——国家级金改区、综改区、“海丝”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带给这座城市全方位的机遇和增长力。更广范围,泉州还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领域建设中持续发力,带给民众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书写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

新泉州 新航程——五大发展理念的泉州实践

创新发展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奏凯歌

传承“拼”的苦干,发扬“创”的巧干,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泉州实践。

创新的试验田涌动着先行胆气。2016年6月,福厦泉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批复,泉州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一年来,泉州围绕七大改革任务,推出29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其中,建设“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等9项泉州市首创举措,被省科技厅纳入第一批拟向全国全省推广清单。

综改试验田激发创业热潮。2014年起,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帷幕,集群注册制度的推出让年轻人实现了零成本创业。作为泉州综改一大亮点,商事制度改革推出“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简易注销等十余项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三年来,全市市场主体总量接近61万,居全省首位。

创新引领下,产业转型升级高奏凯歌。晋江晋华集成电路、泉州芯谷、洛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安溪2025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锻造全国全省领先园区。

更广范围,制度创新惠及越来越多的百姓。泉州在全省率先开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申报材料工作,在市一级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明证照和材料900件,各县(市、区)也按部署要求取消4700件申请材料。从曾经的“办事难”、“办事累”,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群众省了跑腿,多了满意。

协调发展 五年8.6亿元资金扶贫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以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为抓手,让城乡面貌焕新、发展成果共享。

新型城镇化,泉州走出“城市现代化、产城融合、大城关、特色新市镇、美丽乡村”五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晋江,农业转移人口开启市民化进程;在石狮,城市化的范围覆盖全域;在德化,“小县城、大城关”有效统筹城乡发展,这些既是泉州新型城镇化的旗帜,也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截至2016年年底,泉州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60.4%提高到64.5%。

精准扶贫的大盘里,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累计统筹8.6亿元资金扶贫,并在全省全国首创实施包括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在内的“三百工程”。150多家民企从助学、就业、助医、助房、助灾、助困等6个方面,结对帮扶310多个贫困村;230多家商会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共筹集资金5200多万元;各级侨联挂钩111个村(社区),共引进侨捐项目200多个。在人才、资金、项目的叠加效应下,全市2.3万户贫困户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实现造血性脱贫。脱贫人数居全市首位的安溪县,探索出“农民讲师团”扶贫模式,用农民听得懂的方言土话,把惠农政策和农业技术送到群众中去,帮助广大茶乡群众脱贫致富。

交通改变时空。从沿海到山区,泉州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已然一新。过去五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70公里增加至574公里,不仅在数量上翻倍,还实现县县通高速。同时,新建和提升农村公路1252.8公里,优质农产品流出大山、项目和资金流进山区有了更大便利,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迎来新希望。

绿色发展 11亿元专项资金完善上下游补偿机制

生态是否美好,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以民生福祉为依归,泉州在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全省的同时,从国家生态市迈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一项项呵护生态的创新举措稳步推进:

——全市共同体,山海“一盘棋”。200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晋江洛阳江上下游流域补偿机制,累计下达专项资金11亿元,打造山区和沿海携手保护水资源的成功范例。河长制和小流域“赛水质”在全省率先实施,各地基本形成“河长牵头、部门联动、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促大河净、小河清。

——环境即资源,生态亦资本。2015年,我市启动首场排污权交易,并在全市民企中试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112家企业纳入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领节能减排新风。全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安溪德化列入全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项目作支撑,制度管长远。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直面问题、回应关切的环保之风劲吹。今年起,泉州正式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打响环保设施与能力建设“大会战”。我市还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晋江、惠安、永春率先试点,明年全市试行。

微观的领域,更多“小确幸”为市民可感可知。近年来,“泉州蓝”频频刷屏市民的朋友圈,闪耀在游客关于古城泉州的记忆里。今年上半年,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4%,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清新泉州”已成为一张烫金名片。

开放发展 两度捧回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拥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等荣誉的泉州,以建设“海丝”门户城市的高远志向,文化为媒、开放包容,向世界敞开交流合作的怀抱。

过去五年内,泉州承办的国际性文化盛宴接连不断——

2013年,作为闽南文化发祥地、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2014年,泉州获得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密切互动、深化交流;2015年,首届“海丝”国际艺术节落户泉州,开启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共享盛宴。同样在2015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在泉州绽放,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齐聚泉州,古城再现“市井十洲人”。进入2016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上,泉州作为中国三个代表城市之一,与中法五城围绕文明与文化共同展开高峰对话……

文化走出去,结识“好朋友”。继2016年年底二度捧回“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后,泉州向外的脚步马不停蹄。今年上半年,与澳大利亚霍巴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与菲律宾马尼拉市、柬埔寨暹粒市、意大利佩斯卡拉市、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市签署结好意向书,友城数量由2013年的9对增加到13对。

经贸领域同样收获丰厚。“海丝+文都”,泉州以品牌为介,向世界拓展经贸大动脉。“泉州品牌境外行”“品牌海丝行”等活动持续开展。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281家泉企参加17场展销活动,累计现场及意向成交额约6000万美元。

眼下,一场更为盛大的城市推介正风起云涌。今年年初,“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成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正进一步打开文化大门,在世界的舞台上自信展示形象,开放拥抱未来。

共享发展 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民生是发展永恒的落脚点。

全国文明城市、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沉甸甸的城市荣誉,是百姓获得感最好的佐证。过去五年,泉州安排民生支出42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达78%,力度巨大。

今年,泉州用于服务保障民生的支出将达67.33亿元,比增9.3%。为缓解医疗资源紧缺,17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30.49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可新增床位约1.7万张;优化教育资源分布,仅今年,全市就将建设项目107个,新建公办幼儿园面积8万平方米。

近期,为期三年的泉州“XIN”行动启动,分期分批解决十大民生热点难点问题。随后,暖民心的举措仍在加码。11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推出“1+4”民生包,加速推进教育舒心工程、卫生与健康暖心工程、养老贴心工程和民生基础设施安心工程“四心工程”,力争到2020年——

优质教育公平可及。泉州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卫生健康便捷惠民。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泉州”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

民生基建扩容提质。城乡公共设施体系持续完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市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98%以上,建成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记者 灿芬 谢曦 紫旻 雅莹 斯麒 雅玲/文 英杰/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