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国土资源工作创全省全国多项先进 宅基地“活”了

泉州晚报

记者从日前国土资源部调研组的实地调研中获悉,近年来,泉州市国土资源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集约节约、改革创新等方面,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列入全国试点,为全市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全省、全国国土资源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记者 孙灿芬/文 陈晓东/图

安溪县官桥—龙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图为废矿区铁峰山治理前后对比。

宅基地“活”了 从“多户一宅”到自用出租

走进晋江磁灶镇大埔村,这里用地规划严格、环境整洁优美、公共配套完善。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我们连续推行五期。”大埔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吴金程说,通过改造,全村退出100多宗旧宅基地,建起上百栋单体、连体建筑以及高层公寓楼,并正加快建设涵盖住宅区、幼儿园、小学、敬老院的中心居住区。这样一来,不仅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也通过推行有偿退出和使用机制,盘活农村宅基地,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

“以前少数村民多户一宅,现在每户平均有两三套房,自住出租两相宜,平均月租金约2000元。”吴金程说。

2015年2月份,晋江市被列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也是福建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地区。经过2年多摸索,晋江已涌现磁灶镇大埔村、东山村,梅岭街道五店市、桂山社区,深沪镇运伙村,内坑镇砌坑村,紫帽镇寮内村,金井镇埔宅村等8个宅基地改革示范村,涌现宅基地“七个换”等多种新模式。

更深层面,晋江的农村宅基地改革,还实现住房保障、宅基地权益、宅基地管理等突破。改革启动至今,晋江共腾退宅基地3748亩,帮助2.57万户群众解决住房需求,办理宅基地确权592宗,并在全省率先启用宅基地审批系统。

矿迹地绿了 从吃“石头饭”到赚“绿色钱”

安溪官桥镇,曾经满目疮痍的废矿区铁峰山,如今山下绿草如茵,山坡上经济作物生机盎然。

这里曾是石材矿区。作为安溪曾经的支柱产业,石材最高峰时年贡献财税达1.5亿元。多年开采,为安溪发展作出过贡献,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

2011年,安溪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业全面退出。2012年6月,紧抓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开展“矿山复绿”行动的良机,安溪财政先期投入5000万元,对官桥—龙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进行规划设计。随后,在省市支持下,工程被列为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一场重造生态和产业的创举拉开帷幕。

记者获悉,该示范工程先后获三期中央补助资金近2.84亿元,县级财政1∶1配套资金。截至目前,已完成两期治理工程,增加近3000亩建设用地、5634亩耕地(茶园)和6746亩林地。安溪声名鹊起的弘桥智谷电商园、EC产业园、厦门泉州经济合作区湖里园和思明园,以及2025产业园,纷纷从整理地上崛起。“治理后,生态环境改善了,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了,还培育出绿色工业新生财点。可以说,我们实现了从吃‘石头饭’到赚‘绿色钱’的转型。”当地人说。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在全市同样纵深推进。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实现石材矿山全行业退出。仅今年上半年,完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面积150.87万平方米。

基本农田成片了 从单一保护到复合型发展

大棚里的小辣椒嫩得仿佛可掐出水来,田间新插下的水稻秧苗舒展了身姿……位于九十九溪下游,晋江磁灶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连片面积2000多亩,田园气息扑面。

“磁灶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洋宅村、三吴村、洋尾村三个行政村。以前田地比较分散,经过连片整治,基本农田面积增加了200多亩,等级也从原来的七八等,提升到六等。”晋江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晋江还开全省风气之先,积极策划田园风光项目,通过推进生态慢道规划、农作物种植规划、区域内水系的整治和景观构筑物的改造等,未来,这里将融自然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及现代农业发展于一体,基本农田从单一保护,走向高效多赢的复合型发展。

将目光投向全市,记者获悉,泉州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72.29万亩,略高于上级下达的172.24万亩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平均质量等别也较划定前略有提高。此外,新划入的基本农田大部分与原有基本农田相邻,集中连片程度提高,实现优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也优化了城乡空间合理开发格局。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