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东段分时段限行“满月” 人来人往古早味更浓

泉州晚报

7月1日西街东段开始分时段限行,至今已“满月”,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人来人往 古早味更浓

少了来往的车辆,多了行走的人流,古朴的西街巷区,变得更富生活气息与人情味……为做好泉州古城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和历史文化景点的环境整治,从7月1日起,市区西街东段(钟楼至新华路)长724米的路段实行分时段交通限行,至今天刚好“满月”。

通过一个月的规范限行治理,原来拥挤不堪的西街车流不再,行人悠然自得,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有序通过。“能否参照西街模式,让中山路也实施准步行街管理?相信对沿街建筑、古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采访中,不少市民、游客表达出这样的一种期待。

期待中山路也“准步行” 西街限行成功,中山中路的“准步行”设想也令人期待。

各方声音

实行交通限行的西街,对原住户的交通出行、沿街商铺的经营管理有何影响?外来游客眼中的步行街是怎样的情景?今后古城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还可以往哪些地方着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西街住户、商家,以及来泉旅游的游客。

居民

交通限行更为安全 业态也要统一规划

住在西街已经35年的李先生,出生在大寺后,对这条古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街道本来就不宽,过往的机动车一多,对行人来说就不方便了。现在限行了,对我们而言是方便不少,在街上买个东西,不至于车辆一按喇叭,就得靠边站。”

作为一名老西街人,李先生提出了诸多的建议:西街不但要限行,对商铺也要进行统一规划,可引进具有闽南特色的经营项目,带动这条老街的整体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希望在肃清门小广场能经常举办南音、梨园戏等传统闽南特色展演,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变成一种常态,吸引更多的人流,同时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商家

限行之后人气提升 期待老屋得到修缮

“很好啊,限行后西街不再那么拥挤了。”说起西街实行限行,今年57岁的傅国忠显得很开心。傅国忠在西街经营着一家润饼皮老店,这家老店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作为土生土长的西街人,他对西街有着深厚的感情。傅国忠说,他十几岁便开始和父亲做润饼皮,已经营了三十几年,润饼皮摆起来至少可以绕地球一圈了。

傅国忠说他小时候的西街,很安静、很朴素,来店里购买润饼皮的基本是本地人,后来渐渐有了游客。

西街限行后,生意比之前好些了,但傅国忠认为,西街不能只局限在道路的限行,而更应该关注西街的业态,要让西街真正长久地“活”起来。西街的店面、房屋老旧,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业态管理不够规范,相关部门要想想办法给予修缮。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