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一支航天军工“敢死队”
一滴“药液”顷刻致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2所退休职工刘裕乃,当年为了配比更高性能推进剂,他们一年要做五六百次试验,面对极为敏感易燃,且爆炸力极强的新型材料,42所甚至成立了“敢死队”。每次做试验都是两个人同时护送,一个人拿装有原材料的烧瓶,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只要有一点儿滴到地上,就会引起强烈爆炸。
几度绝望又几度绝处逢生,两代人20多年攻关,直到刘裕乃和丁汝昆临退休前,高能推进剂终于成功取得突破并进入工程化应用,最终换来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站到世界前沿的格局。
今天的42所,早已成长为当今世界上航天固体推进剂技术最先进的研究所之一。我国多数固体运载火箭和导弹使用的固体推进剂,都出自这个研究所。
胡期伟,长征十一号固体发动机推进剂主任设计师,他正在带领团队做固体推进剂的药条拉伸试验。每个火箭型号的推力不同,推进剂的配比也各不相同,技术人员要反复试验,才能为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找到最优化的动力配方。不管天气多热,贾明刚和他的同事都要穿上这套鹿皮装备,把自己包裹地严严实实,因为他们要进入的是推进剂混合操作间,任何一点摩擦在这里都意味着致命的危险。
预混好的推进剂配方就在这里通过机器搅拌混合,形成药浆。然而,由于每次试验药浆的成分不同,搅拌机的桨叶上不能有一粒药物残留。形状不规则的桨叶,只能靠人手一点一点地擦拭、清除上面的药物残留。分毫的操作不当,就可能引起燃烧,甚至是爆炸。这个决定生死的动作,贾明刚做了整整20年。
在42所,和燃烧相关的每一个岗位都是与死神的搏斗。经过混合程序,药浆会浇注入发动机壳体内凝固、成型,进入下一道关键的工序:整形。
装进火箭发动机壳体内的固体燃料推进剂燃面可以是圆形或者翼柱形的,不同的形状、燃烧速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推力,这一点池新连最清楚,他正在用特制刀具对已浇注好并固化的发动机燃料药面做精细修整,修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形状。由于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药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项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数十个人可以胜任。池新连就是其中的一位。整形操作时,犹如抱着一个能量巨大的炸药包,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壳体,或摩擦力过大发生静电,就会瞬间引起爆炸。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整形车间组长池新连:“我亲眼目睹了有工作人员全身是火,从我门口跑过去。”
从那时起,池新连下定决心,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数据积累,设计出我国第一台脱模整形的自动化设备,机械脱模、机械修药,让药面整形这种特殊的工种也能隔离操作,避免团队再以身涉险。
从42所出来的所有推进剂,都会经过池新连整形团队的手。他带领这个车间创造了连续11年无事故的记录。这几乎是世界航天工业制造领域里的一个奇迹。零事故的背后,支撑的,是中国工程师不断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