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足奔走北上求学的渔村少年,成长为中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领军者,如今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始终对家乡泉州怀着感恩之心。15日,郭光灿院士返乡谒祖,记者专访了这位从百崎渔家走出的著名科学家。
郭光灿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
谈泉州 “家乡变化太大了”
虽然年过七旬,郭光灿仍然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奔忙着。此次忙里偷闲回到泉州台商投资区,既有宗亲的热情邀请,更是乡愁的内心驱使。郭光灿先抵郭氏家庙完成了谒祖仪式,在乡亲们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泉州海丝文化艺术展览馆、百崎乡乡政府、百崎卫生院、百崎民族中学、百崎中心小学,寻找其成长的痕迹,感受着家乡的新颜。一路上,郭光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老家变化太大了!”
在百崎乡卫生院,当卫生院负责人介绍,百崎乡卫生院已经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建立协作关系时,郭光灿连连称赞这是惠民好举措。走进百崎民族中学,大大的田径场,让郭光灿感叹“站在这里,视野广阔”。百崎中心小学校长带着郭光灿参观了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我当年相比,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好了,一点都不输给城市孩子。”“教育优先,人才就是未来。家乡人重视教育,这路子绝对没错。”他曾推辞过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授予他的荣誉职务,却一口答应出任家乡小学的名誉董事长、名誉校长。
他儿时游过泳的海湾,如今变戏法似地建起了一座美丽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凝望气势非凡的公园主雕塑“帆影”,仿佛看到当年出海的船队安全凯旋。郭光灿仔细聆听着公园工作人员的讲解,为百崎湖畔翻天覆地的巨变不停点赞。
谈母亲 “受母亲影响,我才有坚韧不拔的性格”
1942年,郭光灿出生于百崎的一个渔民家庭。3岁时,父亲被日本人抓去做苦力,结果病死在运货的船上。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抚养郭光灿三兄弟长大。
母亲目不识丁,但目光长远,深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这位步履艰难的小脚女子,毅然解开缠足的布条,挑起担子走向田野。“如果母亲让我们三兄弟不要念书,早点出来帮工,她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感念于母亲的辛劳付出,加上闽南地区对读书人的尊重,耳濡目染,郭光灿从小就聪明好学。
在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院士看来,母亲当年的坚持,不仅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更让他延续了母亲坚韧不拔的性格,得以在日后的困境中不折不挠、顽强作战。曾经好几次,他的研究项目都面临夭折的危险。“受母亲影响,在任何困境中,我都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