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促发展 泉州文化产业焕新颜文企竞绽放

泉州晚报

泉州文化产业焕新颜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勇于先行先试,文化产业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4月,泉州市被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6.67亿元,同比增长12.4%,总量、增加值继续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4.5%。2016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4亿元,同比增长10%,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回首来路,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继续前进。泉州市文改办即日起在本报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文化产业”专栏,回顾5年来的有益探索和发展成就,展示5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现今,如有朋友来泉州,除了爬清源山、看老君岩、游开元寺之外,还可以带他们到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3A级景区领SHOW天地,国家4A级景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新的文化产业园区游玩。这得益于近年来,泉州强有力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快速健康的文化产业发展。□记者陈明华 文/图

设立在市区街头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促发展

走在泉州市区的街头,不时可以看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是市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一个缩影。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市委、市政府将市图书馆少儿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扶持公益性文艺演出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为了整合管理职能、强化管理主体,2010年,泉州市将市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广电局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组建泉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全市14家国有文艺院团有12家划转为公益性传承机构,1家转制为企业;《泉州广播电视报》作为非时政类报刊列入第一批转企改制单位,于2012年8月完成转企改制。

媒体融合发展成效初显。泉州晚报社媒体云平台第一期已于2016年7月测试上线,运行平稳,形成了以“泉州通”客户端为龙头及旗下各媒体20多个官方微博微信、微商城组成的新媒体矩阵。泉州广播电视台构建新兴媒体矩阵,通过海丝云平台向世界讲述泉州故事。

同时,我市加快文化旅游改革创新,成立国有控股的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把清源山等旅游资源打包整合,推进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据悉,我市去年确定了63项文化改革任务。此外,还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落实机制。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村级文化信息服务点覆盖面均达100%。注重挖掘古城文化空间,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 文企竞绽放

为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泉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市委宣传部增设文化改革发展科。市政府设立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每年1200万元,2017年增加到1400万元。

目前,泉州13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有11个被认定为省级备案文化产业园区。其中,惠安雕艺园被授予为“福建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领SHOW天地获评国家3A级景区。

我市还建立了220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名录库,先后有7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市上市文化企业已达9家。

据悉,泉州已经建立了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其中2015年策划生成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50多个海丝先行区重点文化项目。

实施“五大工程” 再谱新篇章

2012年以来,泉州文化产业发展卓有成效,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

接下来,我市将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在基础工程方面,健全充实文化产业名录库,完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在融合工程方面,挖掘泉州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工业、农业、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工程方面,抓两头(龙头企业、小微企业)促中间,培育领军企业,落实泉州市文化产业创意转型升级路线图和“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抓好人才培养,着力推广文化惠民卡;在先行工程方面,做好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试点,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重点项目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力争文化强市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要指标基本完成;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艺术精品生产创作、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媒体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对外和对台港澳文化交流合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先行区。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