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后龙镇土坑村:厚重家规衍生的“取贵之道”

泉州晚报

泉港后龙镇土坑村刘氏聚族而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族明清以来传下的家规敦促族人明礼仪、重伦理、崇文尚武,更有巨贾乡贤育才兴教的美谈

“刘百万”府第前旗杆夹石众多

手上有钱时,你想做什么?有些人会选择花天酒地,逍遥快活。但是泉港后龙镇土坑村的清代巨商刘端弘却选择大力兴教,开办公益学校培育人才,以“士”策“智”。这与刘氏“隆师傅、尊高贤、端蒙教”等家规,不谋而合。如今土坑村中府第鳞次、旗杆栉比,人文炳炽的背后,兴族之理,犹值回味。

□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除署名外)

繁华村落 宏伟建筑

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古称“涂坑”,从高处俯瞰村落,境内红彤如霞,却是被成片红砖古大厝的硬山顶、卷棚顶给映衬出来的。初到此地,同行之人纷纷表示有三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这里有这么多规模宏大的闽南古厝,以及私塾、当铺、仓库等建筑;二是想不到村里旗杆夹、匾额林立,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名宦;三是想不到土坑刘氏的家规条约内容如此丰富,竟可积攒成书。

据土坑村老年人协会副会长刘守德介绍,土坑村开基始祖为刘宗孔,据土坑刘氏族谱载:“宗孔公生长在秀屿,而更远谋贻燕。爰渡海而南,览此地(涂坑)之形胜,奎岫拥护,状如凤凰展翼,翁山朝拱,势若驰马缭环,勃然兴曰:‘此真可为聚族区也’。时明永乐二年,实遂肇居之。”由此可知,土坑刘氏开族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

据《涂山族谱》一书载,土坑村由明至清,建造有40多座大厝,均属石木砖结构,总占地面积约26800平方米,聚集成一片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这些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气脉纡舒,排列有序。古民居建筑多为窜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窗、门的布局有圆、方、拱、菱等多种形式,琳琅满目。建筑内大多镶嵌有砖雕、石雕、木雕,雕塑内容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按材料分,有石、木、砖和泥灰雕;按工艺分,有浮雕和透雕;按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和楼阁雕。这些雕刻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线条细腻,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古厝中设有石狮、石斗、石鼓、石花架、石秤砣、石桌等物,有的还有陶瓷古大缸、铜制小火盆,以及木坐垫,皆古色古香,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结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厝群中间还有一排“当铺街”、“金银街”,当年刘氏族人在此经商,开当铺,开金银饰品店,使这里成为最为繁华的地段。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