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科教创新 玩的就是融合!

福建日报

科教创新,玩的就是融合!

——泉州市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

泉州师院附小学生赴花博园学习,助力“班班开展花卉养护”实践工程。

福建日报6月23日讯(记者 王敏霞 海峡教育报记者 杨金城 文/图)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第32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泉州代表队满载而归。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位列全省第一,这已是泉州第三次获得全省“双第一”。

在全国机器人竞赛中,泉州市亦成绩斐然。2012—2016年的5届全国赛中,28支参赛的队伍全部获奖,所获金牌数量占全省金牌总数一半以上的届数有3次。

泉州市在中小学科学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科普与创新的融合

驾驶员在机动车发动前吹一下酒精测试仪,如果超标,机动车就无法启动——《基于微波传感技术的防酒驾控制系统》,是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张家琨同学的参赛项目,其新颖的创意,获得一众评委专家的高度肯定,荣获一等奖并顺利晋级全国赛。

“这个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却横跨微波传感、机械控制、传导等多项技术领域,亮点突出。”指导老师李志忠说。

此次比赛,泉州师院附小荣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优秀创意奖。这样的佳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校长黄志强告诉记者,他们连续多年探索“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青少年科技启蒙教育模式,以期在科学教学与科普活动的互动交融,在普及与创新间寻求一个有机的平衡点。

泉州师院附小一侧的科学楼,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个四层的楼里,分布有声光电结合的科技馆,栩栩如生的标本馆,启智益智的实验室,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室,连楼顶也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生物园。这里不仅成为附小学子科普教育的基地,更成为孩子们放飞创新梦想的家园。

“我们开展科创活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科间的互动融合。”黄志强介绍说,学校构建了大体系科普教育,以科学课教学为圆心,科学教研、科普活动为半径,把创新和实践融合,把创新课堂搬到大自然。开设《插上科学的翅膀》校本课程教育,设置了包括校园植物辨认、泉州古树生存状况考察、佛手瓜黏液的探究等有地方特色的认知和探究的课程;创办“小精灵创意启迪社团”“新起航电子拼装社团”“探索者探究社团”等社团,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每年的科技节,都是很多学科教研组一起策划。科学组与语文教研组开展科普报告会,与美术教研组联合开展科幻画制作、图片展等互动性强的科技活动。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开展诸如青少年自救、电学、“拍鸟”、小论文等专题活动,涉及生理卫生、摄影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不断拓展师生的视野。

2013年,泉州师院附小荣获“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创新之星”称号,成为我省小学组最早同时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学校。近6年来,荣获全国、省、市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近200人次,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

创新与人文的融合

《远程控制的护理型洗发机器人》,设计初衷是关怀空巢老人;《可编程的人机互动木偶》,设计灵感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多功能多驱动健身助行车》是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病人移动、康复……这些极具人文关怀的科技创新项目,都是出自泉州七中学子之手。

以“落叶不扫”刷屏朋友圈的泉州七中,文化底蕴深厚。这所校园不仅有“红叶无声绕芳树”“叶落肩头混不觉”的诗意,更有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创意。

泉州七中校长陈龙斌认为,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人文精神。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使学生兼具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泉州七中秉持的理念。

泉州七中每年举办校园歌手赛、合唱节、书画比赛等各类文艺活动,常年邀请NBA球星、著名音乐家、交响乐团到校交流表演,邀请各界校友回校举办沙龙讲坛等。开放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着每一位七中学子,七中的话剧团甚至能全幕排演话剧《雷雨》,这在全国中学中都不多见。

陈思尧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14岁的陈思尧制作的《可编程的人机互动木偶》项目,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征服了众多观众,最终获得大赛一等奖,同时还获得高士其科普奖。

近年来,泉州七中一直努力构建“做中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亲身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体验挑战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成就创新型的人才。注重过程性控制和任务驱动,以“做中学”的理念和态度,积极创设课程所需的丰富的有活力的软硬件资源。早在2002年,泉州七中就成立了泉州市首家省级机器人工作室,2008年成立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将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四动”教学法用于教学实践,以课堂“探究学习”为抓手,渗透科学方法,聚焦社会问题,培育激发创新来源,进而通过动手实践,边做边学习,逐步生成创新成果。

近年,泉州七中大批学生参加竞赛获300余项奖励,五度走向国际赛场,获两金一铜,学校多次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专家、访团观摩。近五年有5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部分项目投入生产应用。

“我们一直把培养中小学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各种途径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昌裕表示,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原反应”,泉州市还发挥基地校的带动作用,通过教学联盟,带动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水平。从2016年实施教学联盟一体化模式,泉州市重点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成绩在全省首次位列第一。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