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翔山村发现清代分家析产阄书 告诫儿孙各精其业

泉州晚报

南安翔山村发现清代分家析产阄书,家训感人,对后代影响深远

百年来 400多后裔无违法之事

近日,南安民俗专家廖榕光在南安市翔云镇翔山村福居组卓祥春家中发现一份清代贡生卓廷赞为儿子分家析产立的“阄书”,这份“阄书”,让廖榕光倍感惊喜、万分动容。

“本以为是一份普通的分家文书,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大的闪光点。家产值钱,但是为人之道更值钱!”廖榕光感慨地说,该文书最后部分言辞恳切,谆谆教诲子孙要“共为圣世之良民,勿作匪人之败类”,堪称一份优秀的家训。其中关于各精其业的内容与当下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遥相呼应,放到现在仍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

■记者 罗倩雯 文/图

经百年浮沉仅剩1份 今后将刻在祖宅墙上

卓祥春家中那本传世100多年的“阄书”,将近40页的旧式线装册子,鲜有缺页,全册皆用毛笔书写,字迹清晰书写工整,阄书落款时间为“光绪甲午年间端月”,文末标记了“立阄书人廷赞”。

“父辈为处分自己创建的产业分析给儿子们所立下的文书叫‘分书’,就是分析的意思。”廖榕光介绍,有些产业特别是田产,有远近优劣之差,为了显示公平,往往按儿子的人数搭配成几份,然后通过“抓阄”来分配,按“抓阄”的结果立下的“分书”,就叫“阄书”。

这份“阄书”里面详细记载了卓廷赞年近八十时,为避免儿子们争产纠纷,邀请姻亲及房长共同商议,将田产抽出一部分出租作为每年的“国课粮费”(即向政府缴纳的钱粮),一部分出租作为卓廷赞本人养老以及之后助学培养子孙费用,其余则分给膝下8个儿子。卓廷赞的儿子们分别从事不同行业,其长子是秀才,次子是屠户,三儿子则是教书先生,其余几人有当泥匠的,做木工的,还有从事染布业的。

“阄书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原本有8份,在‘文革’期间其他几房的都没能保留下来,这份也差点被毁,当时我父亲偷偷将这份阄书寄给家族里一位较有威望的人代为保存,这才让它幸免于难。”卓祥春说,现在祖宅正在翻建,建成后他们会把这段“家训”刻在墙上,代代相传。他们家族如今已发展为400多人的大家族,100多年来,卓廷赞所传后裔至今没人做过违法乱纪之事,他相信这一切和这份“家训”有着莫大的关联。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