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圣诞”前 台湾74名信众来南安拜“戏神”(图)

海丝商报

赶在“圣诞”前 台湾74名信众南安拜“戏神”

相传“戏神”真身为罗东人雷海青,被唐肃宗加封“田都大元帅”

来自台湾的谒祖队伍步行一公里至坑口宫祭拜田都元帅。

海丝商报6月6日讯(记者 苏明明 李想 文/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昨日,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中,台湾台北艋舺行德宫70多名信众来此拜谒田都元帅祖庙——坑口宫,延续两地一段21年的情谊。

每五年一次大拜都在农历五月

昨日上午,距离坑口宫田都元帅祖庙一公里远的地方,排列着腰鼓队、南音队、礼炮队……阵头摆开,等待远方贵客的到来。

10时许,来自台湾台北艋舺行德宫的信众终于抵达,手持彩旗、身背田都元帅神像,神情肃穆,以独特的信俗方式前来拜谒祖庙,短短一公里路程,走了半个小时。

“我回府了,哈哈哈哈……”随着扮作田都元帅的祭童一声高呼,公祭田都元帅大典正式开始。鲜花、鲜果等祭品摆上案台,信众们逐一上香祷告。

公祭结束之后,台湾信众送给祖庙两幅“百福”书法作品,还给当地信众带来凤梨酥、麻糬等台湾特色小吃。

“这次能来祖庙祭拜,我很激动,实在是无法用言语表述。”信众苏炎辉告诉记者,田都元帅的忠义精神在台湾广为流传,而他信奉田都元帅已有20多年了,此次特地放下工作前来祖庙参拜。

艋舺行德宫管理委员会主持施见文告诉记者,此次前来拜谒的有74人,人数比上一次要多出一倍,而在台湾,信奉田都元帅的人也越来越多。

“1996年找到祖庙,我们每5年都会组织前来拜谒一次。”施见文说,每次都是在农历五月,赶在“圣诞”(田都元帅也称“圣公”)之前。

由台湾同胞捐建的“行德桥”。

一座行德桥联结两地21年的情谊

台北艋舺行德宫主奉田都元帅,它与坑口宫两地间的情谊要从21年前说起。

1996年3月,行德宫主神田都元帅托梦给施见文,必须前来大陆福建寻根认祖。于是,施见文就托福建的朋友帮他寻找。这位朋友找了疑似田都元帅祖庙五六处,等待施见文等人前来确认。

那年5月,施见文带着行德宫全体委员来到福建,奔波各地,对朋友所说的五六处宫庙进行走访,然而这五六处宫庙都不是祖庙。正当大家都非常失望之际,施见文问朋友:“难道再没有供奉田都元帅的宫庙了吗?”朋友迟疑地说:“听说还有一处,只是比较远,在南安罗东。”

罗东之行,施见文等人一开始并没抱太大希望。驱车前来,他们甚至经过坑口宫都不知,因为当时的坑口宫实在太不起眼了,没有精美的宫庙,甚至连块匾额都没有。

几经周折,施见文等人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才找到坑口宫,当时正好有一个当地信众在焚烧香纸,询问之下才知道这里供奉的就是田都元帅。“坑口宫前面,有雷海青,也就是田都元帅的墓,仅凭这一点,我们就确认这里是祖庙。”施见文说。

同年10月,施见文首次带领行德宫信众前来拜谒祖庙。当时,施见文见祖庙与马路之间隔着一条河,当地信众要来祭拜还要绕远路。施见文询问之下才知道,祖庙前的地并不归庙里所有,想要建桥还得先买下那块地,祖庙苦于没有经费。

与其他委员商量之后,施见文代表行德宫买下祖庙前的那块空地,赠予坑口宫,并建了一座桥,而这座桥被坑口宫命名为行德桥。这座桥,联结了两地21年的情谊。

田都元帅是戏神相传真身是雷海青

据坑口宫管委会顾问黄记平介绍,田都元帅,俗称“相公爷”,又称田公元帅,不仅是福建、台湾及广东潮州一带艺人供奉的戏神,也是闽台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田都元帅信俗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泉州梨园戏、嘉礼戏、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民间戏仔班、剧社崇祀田都元帅。而作为挡境神,坑口宫分炉多达800多个,在台湾地区也有200多座庙宇供奉田都元帅,成为海内外同胞维系情感的纽带。

关于田都元帅来历,民间传说众多,其中流传非常广的是“田都元帅真身是雷海青”一说。

“相传雷海青是唐代中叶罗东振兴村人。”黄记平说,雷海青幼时为畲家农民抱养,从小聪颖过人,看书过目不忘,通晓音律,尤善琵琶。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置教坊,选乐工,雷海青应选入梨园,并负责管理宫内演戏的梨园弟子。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叛军大掠文武朝臣及妃嫔乐工,雷海青也被抓。叛贼大宴于洛阳凝碧池,逼所俘梨园弟子100余人歌舞为庆。雷海青拒绝,并以琵琶击贼,当即被斩于戏马殿,以身殉国。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优恤有加,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而雷海青死后,还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事迹,后被唐肃宗加封“田都大元帅”。

作为地方保护神,田都元帅信俗影响深远。在春节期间,每年有数万各地分炉的信众前来坑口宫“谒祖”。坑口宫一带热闹非凡,闽南各地信众,抬着他们各自的田都元帅神像或香炉,兴高采烈地到坑口宫谒祖进香,名之“取火”,祈求合境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今年年初,田都元帅信俗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