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监督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泉州晚报

在泉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专题询问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的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满意”。

“开展满意度测评,有利于加强人大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跟踪监督,促进城市管理部门发现问题切实整改到位。”参与测评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纷纷表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城市执法水平显著提升,执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去年8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开展专题询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和专题询问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形成《审议意见》。《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研究处理后,市人大常委会加强跟踪督办,确保《审议意见》落实。

去年11月25日,市政府按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了《关于贯彻落实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各有关部门按照《审议意见》,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工作,推进大部制改革,构建高位协调体系;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促进执法环境改善;持续开展规范建设,执法水平显著提升;健全建设管理机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实施“家园共造”,工作合力初步形成。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跟踪落实《审议意见》,推动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以实施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注重完善机制、稳中求进,扎实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有序高效运行。

镜头一 社区营造 居民自治

以前:一些社区问题发现处置不及时,各方主体参与度不高。

破解:引入“社区营造”做法,要求各社区健全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成立社区自治小组,结合文明劝导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成专门队伍,带动和引导辖区单位、物业小区、企业、商户和居民参与营造活动。

现状:在鲤城区开元街道华新社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丰泽区东湖街道松林社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和洛江区万安街道万福社区5个社区启动试点,市、区计划投入经费1200万元,采用“区级组织、街道牵头,社区自治、社会参与”的模式,健全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实施网格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社区管理问题,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关注服务民生,设立居民互助平台,完善居民互助、部门帮扶机制,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镜头二 流动摊点 疏堵结合

以前: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和道路通行,只堵不疏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破解:借鉴杭州、开封等城市的做法,由市城管办制定《泉州市社区便民服务点设置管理规定》,引导流动摊点入市入场经营,开展规范管理试点,逐步解决占道经营乱象。

现状:对全市主要街区流动摊点进行调查,开展重要节点占道经营示范点创建,将现有分散的78处4136个摊位纳入管理,同时启动中心市区东街、东美、万安等7个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更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镜头三 平台管控 治“滴洒漏”

以前:渣土车“滴洒漏”,影响环境卫生和道路安全。

破解:建立渣土车管理平台,将渣土车入库、运输审批和路线全部纳入平台管控。

现状:依托渣土车管控平台,落实建筑废土处置管理,渣土车入库5410辆,工程渣土运输审批共2004件,办理运输路线牌4887块,工程运输量累计约2亿立方米,整治渣土车“滴洒漏”1869起。

镜头四 数字城管 拓展服务

以前:“数字城管”存在采集体制不顺、部门协作不足、信息共享不够、考评监督缺失等问题。

破解:理顺信息采集体制,统一由市级负责,每年采集经费由市财政承担,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承包经费划拨与采集数量、质量考评情况挂钩。

现状:“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收归市级负责并完成今年度公开招标,协调公安视频第一期145个端口接入平台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扩展服务内涵和外延。2016年以来,共受理上报案件71994件,立案派遣71908件,结案59070件;月均采集案件数由原来的2000多件提高到现在的5000多件,同比增长150%,案件处置率从68.3%提高到87.9%,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问题。

镜头五 执法力量 不断优化

以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包含公务员、事业编制、协管员等各种身份人员,执法力量不足,技术、装备、车辆、信息建设滞后。

破解: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职,探索科学配备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把城市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推进城市管理多元投入。

现状:整合街道(中心镇)城管办,派驻执法中队力量,基层城市管理统一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从今年起增加3900万元用于中心市区城市管理7个方面提升和综合考评工作,加强电脑、执法记录仪等装备配备,保障一线执法需要。(记者许雅玲)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