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收据。
洪伟财及其家人在介绍铁盒物品。
一个外形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却藏着宝贝,堪称“百宝箱”。南安英都镇良山村村民洪伟财家的铁盒,不仅放着可能是南安发现的第一张民国官方土地证,还有40多本清朝至民国中医药手稿、一张1948年的中学收费收据。
拆迁古厝时意外发现铁盒差点被丢弃
2011年初,洪伟财家里一栋百年古厝被拆迁,当在捣毁二楼一间原为曾祖母卧室的墙壁时,墙壁里竟现出了这铁盒子,上面遍布灰尘,里头盛放着许多书籍、照片及纸张等。当时一家人并不以为意,直到前段时间洪伟财的朋友来家中拜访,看到这铁盒里放着的物品,告知其十分珍贵又有意义,才免遭了被丢弃的命运。
清朝咸丰年间,洪伟财的高祖父洪鸣玉少时便前往印尼做生意,一做便是20余年,衣锦还乡之际带回了这个铁盒。
铁盒长约56厘米,宽约32厘米。“我爷爷酷爱收藏各种物品,这些物品应该是他收藏下来的。”洪伟财说,可能是因为当初家里害怕有土匪来抢劫,便把这铁盒埋在了墙壁里。
1948年中学收费竟达百万元
在铁盒里,有一张60开的薄宣纸,宣纸上用黑色边框围成一个矩形,框内上方从左至右标记着“南英中学学生缴费收据”的字样,底下详细列出了学生姓名,各种费用名称、价格和缴费时间。纸上盖有4个不同大小的印章,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印记模糊。
从记载的内容可得知,缴费的学生名为洪珠珍,缴费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2月26日(1948年),缴费项目包含了学费、图书费、体育费、卫生费等9项,总交旧币为84.5万元。其中,收据顶端手写着六个黑字“女生学费减半”,意即男生所交学费要翻倍。
据了解,南英中学为现南安三中,抗战时期,晦明中学从泉州搬迁至南安,1946年更名为南英中学,1954年春,学校改私办为公办,始称南安三中。
然而当时收费为何达百万元呢?记者咨询了泉州图书馆馆长许兆恺。许兆恺解释,收据的时间标明是1948年2月,当时国内主要流通货币还是法币,可是此时的法币已经变得十分不值钱了。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法币,当时100法币可以购买一头耕牛或2头黄牛,随后由于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刷法币,通货膨胀严重,法币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到了1948年初,10万元法币只能买一个包子。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下令民间以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宣告了法币使命终结。
40多本清朝至民国中医药手稿流传下来
在这个铁盒中,最显眼的当属一本本毛笔书写的“医书”,里面有小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40多本大大小小的书籍。
“经期昰热者,可加姜汁、黄连各七分,黄芩,若是过期者昰可加蜜茋、川穹……”记者翻看中发现,一本本“医术”上,详细地写出了用法、用量等信息。
洪伟财告诉记者,这些医书大概都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由曾祖父洪敦速手上流传下来的行医手稿。
据悉,洪敦速出生于1885年,即清光绪十一年。他是“益安堂”的创始人,也是当时英都镇“民国四大名医”之一。
洪伟财回忆,曾祖父年少时热爱中医药,有学过《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药药性赋》《傅青主女科》等,但并没有直接行医。让他走上行医之路的缘故,是因为他的二儿子16岁那年,突然发高热,疔疮走癀,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差,请不来医生,没有及时治疗,导致过症死亡。“当时,曾祖父学过医学,但无法救治自己的儿子,心里感到无比遗憾,这促使他坚定重新继续学习研究中医药,不断提高医术水平,将来不希望有同样事情发生。”
当年,洪敦速只身前往泉州西街拜名师学习医术,深入研究中医药,医术突飞猛进,并在英都镇荣星店面开设药房,药房名为“益安堂”,开始了全面行医。
洪伟财说,当时有位洪某的妻子,连续怀孕三次,每次怀孕两个月左右自然流产,家人十分着急,四处寻医,效果不理想。听说洪敦速医师的声誉后,赶来看病。洪敦速望闻问切后,给她开了方子。一段时间后,孕妇所有症状都消除了,一年后顺利产下男婴,隔两年后又生了一个男婴。“当时医疗条件差,治疗这种病很困难。”
从曾祖父传下来后,洪家四代均不断研习中医学,洪伟财也在厦门开设了中医馆。此外,在铁盒内还有10多个刻着“益安堂”以及制药说明的印章,记录着当年“益安堂”兴盛。
“益世康民怀积善,安身立命乐为医”,这是益安堂门上的一对对联。洪伟财说,“我要把曾祖父的精神,发扬光大,用有限精力,尽力为病人解除疾苦而努力。”(记者 叶凯茹 卓晓熹 通讯员 洪宗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