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马甲:一方石碑一段爱国往事
“抗战”时期,有志青年众筹立碑明志 慷慨激昂激发爱国热情
日前,有读者爆料,在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下,有一块石碑历史悠久,碑文上记载着约八十年前当地一批有志青年的壮举。昨日上午,早报记者驱车前往马甲,找寻石碑,探索石碑背后的故事。
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有志青年众筹立碑 纪念抗战阵亡将士
在马甲镇杏川村马甲宫旁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大一小的两块石碑。两块石碑上被描红的字迹十分醒目,均写着“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只是大青石碑立于1939年,年代久远,经年累月,风剥雨蚀,呈石灰色,一旁小花岗石碑则立于2003年,标示着旁边的大青石碑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青石碑高近两米,宽七十厘米,厚度约十厘米,正面平整,背面粗糙。石碑上除了有当时泉州赫赫有名的书法家杜贞绩写的“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外,左侧列了29名立碑者,为首的是“庄垂纶、泉山公司代表杜贞奏、杜灿星、凤栖联保主任杜丕羌”。
石碑的下方刻有:“卢沟一变,国事蜩螗,精忠将士,壮志轩昂,气愤风云,献身阵亡,英勇如斯,建帜表扬”等慷慨激昂的碑文。据2003年所立石碑的碑文记载,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群情激愤,为表彰抗战阵亡将士,各地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及竖碑永志。
石碑激发爱国热情 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1939年是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当时战火已烧到闽南一带,厦门沦陷,泉州也遭受轰击。“国难当头,马甲一群有志青年在庄垂纶、杜贞奏、杜丕羌等人的牵头倡议下,集资竖立这块纪念碑。”参与立碑的杜文树的儿子杜建新介绍。
杜建新的父亲曾告诉他,石碑立在当年的“泉榕古道”,是泉州通往省城福州的必经之路,立碑既是为了致敬英勇的抗日将士,同时也是为了鼓舞来往的乡人的决心和斗志,号召群众为抗战踊跃捐款捐物。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该石碑被扳倒,更险些被破开用于建造猪舍围栏,幸有一基层女干部巧妙说情得以保留。从此,这块石碑被丢弃在一旁草丛里,多年无人问津。
2000年,时任马甲文化站长林雨水偶然路过,发现了这一石碑,仔细观察研究后,便向上级汇报。经过泉州市文管会鉴定,2001年,这块石碑被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重新被竖立在马甲宫旁。2003年4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在石碑旁立碑标志,并做详细介绍。
专家:石碑意义深刻应妥善保存
距离石碑不远处,有一座百年古厝,是立碑牵头人杜贞奏的故居,大厅的墙上挂着一排先人的照片,杜贞奏也在其中。杜贞奏的外孙林先生告诉记者,立碑者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年,均为当时马甲一带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当年,这批有志青年常聚在此处,侃侃而谈家国大事。
这批有志青年爱国爱家,严于律己,崇尚奉献,以身作则,影响着后代子孙。在祖辈的熏陶下,庄垂纶一家三代15人从事教育工作,其家族是泉州地区著名的教育世家,1992年被评为首批“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而爱国华侨杜贞奏的后代子孙在中新两地经营实业,为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做出较大贡献,其女婿林志高更与金井华侨募资,牵头重修被烧毁的双髻寺……
“这块纪念碑见证了一段抗日历史,不但在当时激发抗战热情,后来又成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树碑保护,是爱国爱乡的生动教材,意义深刻,值得好好保存。”泉州学专家林少川说。
据了解,当地有关热心文史人士正在进一步发掘相关的乡土史料,林少川认为,围绕纪念碑相关联的人文史迹,如当年爱国人士常聚集的百年老宅也有诸多有价值的故事,也应加以保护。(记者 麦彬彬 吴嘉晓 通讯员 林育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