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之城 造就更美家园

泉州晚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泉州,犹如一个古老文明的襁褓。昔日,“东方第一大港”梯航万国,“市井十洲人”多元荟萃,为这座城市铺下了独特而浓烈的文化底色。

海风吹拂千年,当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泉州这座海丝古城重新审视自我、确立坐标,以文化为城市灵魂和气质,延伸脚步,拥抱世界。

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古代“海滨邹鲁”迈向现代“文明之城”?泉州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传承与创新两大课题,开启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新的时空“对话”。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孕育现代城市文明的沃土,城市精神在沃土滋养中枝繁叶茂、薪火相传。 □记者 谢曦 郭雅莹/文 陈起拓/图

泉州古城保护将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泉州古城保护将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固态保护+活态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城市文明根基

作为全省经济大市的泉州,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坚守一刻未歇——固态保护,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文化有了生动鲜明的载体。而活态传承,则让千年文化更生动地活在古街古巷中,活在市井生活中,牵引着泉州人最美的乡愁。

古城保护版本升级。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为契机,泉州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实施整体性保护、微扰动改造、低冲击更新、家园式管理,打造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3.0版本。城南、府文庙、龙头山、华侨新村四个片区的规划设计、修缮整治和业态活化将加快推进。

新区建设多元集聚。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海丝主题艺术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以公共艺术形式,演绎丝路精神。不久的将来,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将犹如“四片花瓣”盛放东海,肩负起打造“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的城市使命。

基础网络步步延伸。在《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引领下,我市已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馆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0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1000个,“十百千基础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成为展示文化瑰宝、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非遗传承硕果累累。历时十多年普查和研究整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实录》日前正式出版,非遗数字化也正加快步伐。目前,泉州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拥有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434项。泉州非遗保护工作受到全球瞩目,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座拥有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公共文化全民共享。文化惠民“万千百十”工程持续开展,泉州木偶剧院建设落成,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高甲剧场等场馆逐一提升改造,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剧院里,南音、梨园、高甲、提线木偶雅俗共赏;戏台前,公益性文艺演出令男女老少、中外宾朋如痴如醉。去年10月举办的中外戏剧展演盛况空前,8位“梅花奖”获得者聚泉献演,迅速引发观戏热潮。

行稳方能致远。孜孜不倦的探索,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城市的价值根基和精神动力,让泉州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更深刻,更沉稳。

“海丝”+“文都”

耀眼文化招牌彰显城市品格气度

“海丝”,泉州难以磨灭的湛蓝底色;“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城市熠熠生辉的新文化招牌。如今,在持续擦亮这两张文化名片中,泉州向世界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带来新朋友、树立新形象。

犹记得长达一年的文都活动年中,百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彻底激活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从浓墨重彩的开幕仪式,到异域风情的日韩专场,再到各具特色的县域展演、戏曲演出,不仅是彼时泉州人民最深刻的文化记忆,也是“市井十洲人”的盛景再现。

如今,活动年已经闭幕,但文化的盛宴仍在延续,以“文”会友、以“文”聚友成为常态——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吸引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襄盛举,感受泉州作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无限魅力。

国门之外,泉州同样闪耀。不论是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还是在多伦多、奥克兰等世界八大城市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图片巡回展;不论是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LED大屏幕上,还是在世界各地媒体的文字和画面中,泉州以或古典、或诗意、或现代的身姿,长袖善舞、仪态万方,展示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泱泱风范,也向世界传递着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积硅步致千里。持续擦亮文化品牌的行动,最终凝聚成泉州面向世界、亮出文化旗帜的信心和底气。今年1月26日,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开放、多元、包容的泉州文化品格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滋润+涵养

地方特色文化 培育城市文明新风

如果说,泉州的每一次文化节日都是一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夏日甘霖。那么,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点滴就是浸润人们心灵的春风细雨,既浇灌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根基,更涵育了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社会新风。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生活在泉州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如此润物细无声般的文化传承和文明滋养:

校园内,南音、木偶等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频繁亲密接触,让孩子们从小便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校园外,各种国学讲堂、诗词经典诵读活动接二连三,在府文庙、“儿童之家”等“文化据点”常能听到孩子们稚嫩的书声朗朗。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八不”行为规范成了市民的日常文明准则。在市委、市政府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大力倡导下,婚嫁宴请时勤俭节约的人多了,互相攀比的人少了;普渡佛诞时,简办不办的村子多了,大操大办的村子少了……城乡社会风尚得到显著改善。

难能可贵的是,移风易俗并没有带来民间文化的式微,反而促使泉州人挖掘提炼了更多的优秀文化,涵育了更好的社会新风——从“家规家训”到“乡规民约”,再到《泉州市市民公约》,不断完善的社会文明体系已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为泉州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泉州已提出,要继续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石,着力打造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我们深信,随着“美丽乡村”、“五古丰登”等示范建设,泉州城乡将鼓荡文明风,积聚正能量,造就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