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反馈认为:卫生城市建设 泉州符合“国标”

东南早报

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工作评审反馈会昨召开

泉州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王柏峰/摄)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泉州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工作评审反馈会昨天召开。会上,评审专家组通报了复查结果,认为泉州基本符合“国标”,充分肯定了泉州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2004年,泉州市摘得“国家卫生城市”这项殊荣,并于2009年和2013年两次通过全国爱卫办暗访复审。这十多年来,泉州不断探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年下半年,泉州将作为我省唯一接受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地级市。近日,省复查评审组领导和专家赶赴泉州,分成8个小组深入大街小巷、小区、市场、饭店及公共场所等地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查,查找泉州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存在问题。

为切实做好复审迎检工作,分管市领导在昨天的会上表态,根据专家组反馈的意见和指出的问题,立说立行,对标限时抓整改。市创卫办要对专家组拍摄录像的问题逐一分解,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各地各部门认领回去,特别是对提到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城乡结合部等问题要制定整改方案,全面分类梳理,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提高。能立即整改的,马上就办,在两周内解决;对于难度较大需假以时日的,要安排专人负责、倒计时排定整改计划,效能督导全程跟进,确保不拖延。对未按要求时限整改的,将严格按照创卫问责办法启动问责程序。整改工作方案和落实情况请市创卫办会同爱卫办在4月底前上报省爱卫办。

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将迅速拿出计划,整体部署推进。将以此次省里的督查工作为新起点,分析原因,举一反三,整体推进,根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指标一个个对照过细,开展全覆盖的“拉网式”排查,并组织实施整改,确保问题不“漏网”。同时,对垃圾收集设施、农贸市场、防“四害”、占道经营、五小行业、城乡结合部等薄弱项目或区域开展专项综合治理,确保整体成效明显。

对工作力度不够的问题,将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调整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区两级领导体系作用,加强条块联动,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推诿扯皮、拖延工作等影响迎检大局的单位和个人,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做到职责明确、奖惩分明。

相关链接

建设国家卫生城市 泉州都做了啥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国家卫生城市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五个泉州”建设,在体系完善、制度创新、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环境卫生管理等多点发力,坚持不懈地抓巩固、促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

★关键词

管理机制

推出综合考评 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致力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将“泉州市城市卫生管理考评中心”更名为“泉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中心”,进一步拓展职能,考评触角延伸至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并覆盖县(市、区)“美丽乡村”、跨境小流域、近海水域等领域。去年以来,泉州市考评中心与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业务整合,进一步构建“大城管”工作体系,开展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综合考评。至此,泉州市城乡综合管理考评一体化体系初步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考评网络基本形成。

自2012年起,泉州市将城市管理综合考评成绩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工作绩效权重分值,结合常态化的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考评和“美丽乡村”环境卫生考评成绩,根据每月成绩年底综合排名,核算分值。绩效考评的实施和成绩的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参与城市卫生管理的积极性,城市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从城市重要部件向全方位、无缝隙管理转变,城市综合管理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关键词 资金保障

实行“有奖举报”

已发放奖金近50万元

进一步加大投入,每年各区投入近1.7亿元,其中市级环卫经费补助各区由2010年的900多万元增至5000多万元,主次干道保洁经费由2010年的4元/㎡·年提高到8元/㎡·年,并增加道路清洗8元/㎡·年(一天清洗一次的费用)。建立“以奖代补”体系,将中心城区保洁经费补助与月考评成绩挂钩,有效地提升各区工作的积极性。

开通“泉州考评”、“泉州市政”等十多个官方政务微博、微信,构建了市民参与城市卫生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总粉丝量近百万。常年推行城市卫生管理“有奖举报”,广大市民群众可通过微博、微信或114电话举报城市管理的问题,开创了市民举报城市管理问题有奖的先河。举报问题一经核实,根据举报类别给予第一举报人20元至500元不等的电话费奖励。截至目前,受理举报投诉件近2万件,以话费充值形式发放奖金近50万元。

★关键词 人居环境

精细化管理

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城市

实施中心市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注重花化、彩化及“一路一特色”的效果营造,累计完成主要门户廊道、重要节点和城市公园绿化改造提升85.5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17处,促进绿色市民共享。

推广精细化管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启动道路清洗保洁。力推环卫机械化、市场化保洁,制定落实《泉州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推行清洗保洁实施方案》,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心城区67条主次干道路面及人行道(465万平方米)洗刷保洁,年投入约2000万元,同步启动清洗考评,道路保洁效果显著提升。

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加大园林绿化日常管养与病虫害防治。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占绿、毁绿行为,巩固绿化成果;制定《泉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力推公园规范化管理。开展公园“公厕革命”,改善公厕配套消除异味。

中心市区垃圾日处理量达1000吨左右,做到日产日清。21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实行市场化责任承包制,58部转运车安装GPS监控管理系统。启动废弃家具等大件垃圾定点收集,大件垃圾“无处可去”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 突出民生

把好食品关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深入开展除“四害”环境卫生综合整洁行动,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全市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达1.5万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6%,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更加明显改善。

市政府及时调整充实市区除“四害”指挥部,统筹协调各区各单位开展除“四害”达标工作。组织市、区、街、居四级组织专业消杀队伍,对所管辖的特殊场所、内外环境、下水道等“四害”孳生(栖息)场所进行大规模药物消杀,收到良好成效。

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严格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把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依法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加大小餐饮、小食杂店办证指导督促力度,提高持证率。2014年以来累计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28130户。在市区32个市场超市建立食品快速检测室,严把食品入市关口质量。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完成餐饮服务单位量化等级评定20438家,其中学校食堂实现量化分级100%全覆盖。

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将加工区与用餐区隔墙透明化,在加工区安装摄像头,并利用终端设备在用餐区等位置闭路播放厨房实时画面,接受公众监督。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单位8532家,排名全省第一。

[责任编辑: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