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光中《南京闽侨》杂志总编、原《青春》杂志编辑部主任
近时,一部56集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在社会上激起很大反响,据报载海外的许多媒体也纷纷报道和点赞。
《人民的名义》由同名著作改编而成,小说作者和编剧均为周梅森。周梅森何许人也?上个世纪80年代在南京《青春》杂志社,我和他同住一幢名为“青春楼”,我住604室,他住304室,朝夕相处共事10年。这回看了他的大作《人民的名义》热播,为他高兴的同时,回想当年感触颇多。
1978年,南京市文联下属机构开始筹办一本名为《青春》的文学月刊,专为文学青年提供一方写作园地。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青春》杂志的创办广受文学青年的欢迎,一时来稿激增,邮局每天送来一大布袋稿件,而编辑部因人员少,阅稿来不及,积压严重。怎么办?经编辑部研究决定,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业余看稿员,其中就有一位文学爱好者名叫周梅森。
周梅森当时是徐州韩桥煤矿青工,1955年出生,毕业于该矿校附中。煤矿青工多,工作之余,周梅森很喜欢写写文章。后经联系煤矿领导批准和我刊主编同意,于1980年调到《青春》编辑部,参与编务工作。
周梅森那时给我的印象是口音较重,说话快人快语,很有主见。他白天埋头看来稿,节假日把自己关在屋里勤奋写作,进步很快。他的第一篇名为《明天一定再来》作品发表在《青春》杂志“文学新人”栏目上,内容反映一位主人公要去一个部门反映实情有话要说,但被门卫挡住,认为此人瞎闯没有证明信件,不让进去。他只得悻悻离开,最后丢下一句话:“明天一定再来!”人们从这篇初作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锋芒。
我与周梅森日久接触,便深深地感受到这个青年人的锐气和才情。之后10年,他坚持创作,不断有新作在报刊上发表,从短篇到中篇,从矿山题材到社会政治题材,尤其是调到《青春》编辑部后,接触社会生活多,视野为之开拓,为长篇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周梅森后来佳作迭出,笔者曾多次参加他的作品研讨会。迄今他发表和出版中长篇小说有《冷血》、《沉沦的土地》、《人间正道》、《天下财富》、《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历史记忆》、《中国制造》、《我主沉浮》、《人民的名义》等十余部,内容题材大都反映现实生活的官场小说,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周梅森现为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谈创作之路时,感谢党的培养和《青春》同仁的帮助,才有今天的业绩。但他回忆过去也有不少苦水,当年因题材的敏感性特殊性等一系列原因,政治性的反腐内容不被看好,甚至是“禁区”,周梅森一度还被某些经济官司牵缠,感到十分郁闷。但到了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反腐工作,先后有120万贪官被绳之以法,反腐取得显著成绩,反腐题材创作才慢慢复苏,由他编剧、李路导演的影视剧《人民的名义》才得以问世和热播。
于此同时,周梅森的同名小说也于今年初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短短一个季度已印六版,累计40余万册,还将加印发行。此番新书供应断货,影视剧热播自有其因,除内容的真实性可信度,还有故事的奇崛生动和艺术感染力量,这是政治题材创作的一次突破。尤其是影视剧的热播在海外激起反响,BBC发表文章进行介绍,国外网民一致好评。《印度斯坦时报》说《人民的名义》红透中国,是“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等等。
笔者以为,严肃题材能够火爆,印证了反腐是社会所求、民心所向。该影视剧,拓宽了文艺创作思路,形成文艺创作与依法治国的良性循环,补上了很好的一课。以前写法制内容的作品,仅限于基层小人物,打打小苍蝇。现在剧作反映打老虎,人物级别高至副国级,它从侧面形象反映出中国执政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笔者写本文不去细述作品的政事内涵,想说的是周梅森这位作者的成长史,他是怎样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反腐作家,有客观原因和现实条件。
首先,这源自他当年在韩桥煤矿的丰厚生活基础和人生感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不竭的思想启迪和写作要素;其次,他走出矿井调到《青春》杂志社后,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迅速提高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创作方法和艺术空间有了陡然拓展。
其三,就是他的人生理念和艺术追求,始终遵循社会政治价值观,贪腐者得不偿失。他不写奇幻剧、宫廷剧、偶像剧,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民众的心声,哪怕一度反腐题材“淡出社会”,不被重视,依然不离不弃,深入基层,包括到地方检察机关了解案件实情并将很多新的办案理念、方式、手段体现在情节中。他多年执着写作,既要立场还要睿智,反腐有善意,揭黑为了长治久安。他编写的故事不是仇视,他传递的信息不是沮丧,而是法律的正义威严和人民的希望要求。总之,他坚持文艺创作始终与国家政治脉搏共振,用艺术形象说明反腐的重要性,这就是周梅森反腐作品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