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至明清,随渡头消失而一度消失
后山宫敬“渡头公” 老人坚持10多年
老人们自编自演节目,很热闹
海峡都市报4月10日讯(记者柳小玲 田米 文/图)昨日是农历三月十三,一年一度的民俗敬“渡头公”,让鲤城江滨北路顺济桥附近的后山宫一下热闹欢腾起来。一大早,住在当地的老泉州人纷纷赶来,在八仙桌摆上贡品烧香,敬“渡头公”祈求顺利平安。
75岁的后山宫董事长李金针告诉记者,每年的这天他们都要敬“渡头公”,一是祈求平安,二也是为了祭奠过去在渡头里死于非命的祖先们。后山宫的这项民俗祭祀活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我们祖先哪,世世代代都是靠当码头工人来养家糊口的。”李金针说,以前码头工人在渡头搬运货物时,常常会发生有人跌落溺亡的不幸。因此,在敬“渡头公”时,他们会专门准备“沐浴室”和衣服,也准备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往江里撒,安慰亡魂。
李金针说,以前城南晋江沿岸这一带共有9个渡头,之后,随着很多渡头陆续消失,这项民俗活动也渐渐消失了。10多年前,他和村里的其他老人再次找回这项祭祀文化,并坚持每年举办下来。
“这9个渡头,都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里重要的渡头,古时,从外面来的大船就是在这里停靠、卸货,而泉州的货物也是从这里装载被运往世界各地。”李金针说,目前,9个渡头也就只剩下后山宫内的第三码头了。后山宫的敬“渡头公”祭祀活动,与海丝文化息息相关,他们的祖先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见证者。因此,他们一定会将传统民俗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