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泉州正在全力以赴打赢“创卫复审攻坚战”。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中的一项内容,流动摊点的规范经营一直是个难题。去年,泉州启动“便民摊点”设置,在鲤城、丰泽试点设置近千个摊位,期盼有效解决管摆矛盾,逐步实现对占道经营的规范管理。(记者 王金植 文/图)
事实上,早在2007年,泉州便尝试实行流动摊点集中经营,在中心市区集中规划10多处“便民摊点”,但不到两年,多数已消失。当年的便民举措为何中断?如今再次启动,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市区的多个“便民摊点”,试图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希望借助各方的看法和建议,推动“便民摊点”更加便民、利民,走得更远。
津坂路尝试用集装箱设置“便民摊点”
走访 便民摊点的“冷热”
津坂路的尝试
市区津坂路目前正在设置“便民摊点”,还未启用。21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便民摊点”是橘色的“铁房子”,由集装箱改造而成。每个“铁房子”上面都有编号,总共有14个,宽度从1.6米到2米不等。
丰泽街道东涂社区工作人员王女士称,津坂路此前占道经营严重,不仅交通拥堵,卫生也跟不上。为此,社区想出了建立“便民摊点”的办法。定做“便民摊点”时,他们充分考虑了不同摊位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面积,比如卖菜摊位大点,卖干货摊位小点。同时,在保障居民通行的前提下,对不同大小的“铁房子”进行组合,形成成排的便民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