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谈“房住不炒”:房价永远涨的神话要打破

中国青年报

在3月14日上午进行的代表小组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的3个决议草案会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在《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的说明》中,共作出修改与补充78处,其中,4条涉及房地产。

“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及“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成为补充内容。此外,“继续发展公租房”改为“继续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改为“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

整体而言,修改与补充的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因城施策去库存”的决心,也体现了过去十多天来代表委员聚焦房地产工作的成效。很多代表委员都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与以往有不同的表述,其中,“房住不炒”引起广泛热议。

“房住不炒”热了两会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陆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

这句话被简化为“房住不炒”闯进人们的生活,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进一步细化了政策逻辑。

“‘房住不炒’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转述为‘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住建部专家委成员张泓铭表示,尽管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到“居住属性”,但结合“房住不炒”的概念,可视作房地产调控思想基础的转变。

“房地产第一功能是使用功能,对GDP和税金的作用要建立在使用基础上,这是常识。”张泓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以往“被GDP牵着鼻子走”的思路,正是过去十多年来调控成效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张泓铭注意到,用来住的房子,已渐渐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共同印象“房价永远是涨的”,于是在风险投资面前踟蹰的人,往往最终仍把房子视作资金最合算的归宿,“这是神话,要打破”。

在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看来,由于投资性和投机性混淆,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一度被炒到“不正常”的程度,而“房住不炒”切中要害。“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价格渐趋稳定,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是重点。”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央行新增贷款12.65万亿元,房地产贷款占了44.8%,几乎一半。全部贷款余额106.6万亿元,房地产占据了25.03%。”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经济界别联组会议中指出,资金过多地流向股市、房市、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已经造成了冲击。李毅中通过调研发现,多省工业数据占比不超过20%,“房地产和工业各自占比的明显差异,发人深省”。

针对房地产的这组数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给出意见,“分类实施房地产金融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推进去库存”。

因城施策让一刀切的政策成为历史

“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与以往“一二线城市生病,三四线城市吃药”的情况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房价开出了不同药方。

2005年,新旧“国八条”拉开调控房价的序幕,此后10年间,“国六条”“国四条”等调控政策成为老百姓购房的风向标。

“那是一声令下齐步走的时候。”张泓铭表示,房产过热需要调控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声势浩大地进行政策发布易带来弊病,因城市发展程度不同,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统一的号令中,走向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眼中的“冰火两重天”。

“上个五年计划后半期,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基本没有统一发布过政策。”张泓铭注意到,因城施策正在发酵。

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火爆的楼市,被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看在眼里。他表示,“现在市场上,有的房子签了协议之后,还没等住进去,房子已经被炒了好几次”。为此,他建议制订“T+N”年交易制度,即房子正常交易后购房者须在3~5年后才能进行第二次交易,以此遏制房地产炒作。

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则建议建立房地产的长期限价机制。目前,不少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都实行了限价、限贷、限购的“三限调控”,但许家印认为,调控的核心机制应该是限价,而且是长期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