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包括泉州在内的中国经济,需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而我们泉州既是以实体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制造业大市,又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城市之一,还是‘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之一。围绕这些特点,落实中央的供给侧改革部署,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目的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将‘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运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就泉州供给侧改革话题接受采访时开宗明义。
实招一:“机器换工”。
据郑新聪介绍,多年来,泉州大力应用“数控一代”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大规模“机器换工”,并“从用到造”,重点培育与本地产业配套的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产业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目前,规模企业数控化设备应用面达40%,应用企业减少用工30%,国产设备替代降低成本50%。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实功二:“进院所”。
引进“接地气”的大院大所。旨在解决泉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严重缺乏、企业创新需求与服务供给严重失衡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注重产学研用结合本身的体制机制创新,引进建设36家高端技术创新平台,集聚1000多名院士、专家等高端研发人才,在一线为泉州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实效三:“放管服”。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实施的目的是激发经济主体活力。泉州清理规范行政审批申报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几年来,泉州市减少前置审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24项,取消各类证照证明材料541件;全市列入国家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建设试点。
郑新聪补充介绍道:供给侧改革既然称之为改革,其过程和成效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改革的推进,要不断地平衡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视技术改革创新的企业会越做越好。而那些基础较差,靠简单模仿方式生产的企业必定会在市场竞争机制中淘汰出局。如何让出局者“有序”?就要考虑政银合力,调动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加快不良处置、债务重组、资源盘活,坚决跑在风险前面。保障供给侧改革有序进行。 (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李远 郭庭琰 张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