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背后故事 热词是如何写入报告的?

中国新闻网

起草组揭秘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亲自写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起草组成员揭秘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亲自写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a target=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今年报告是如何起草的?征求过哪些意见?总理最看重的问题是什么?新京报记者专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刘应杰,详解报告起草过程。

1 报告是如何起草的?

总理特别强调报告要创新、要实

新京报:5日提请大会审议的报告,是第几稿?

刘应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报告起草在总理的主持下进行。

去年12月初成立报告起草小组,12月31日就拿出了报告初稿。之后进入讨论、修改、审议程序。中间经过了多次修改,其中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四次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讨论。

新京报:报告初稿有多少字,现在压缩到多少字?

刘应杰:目前的报告不到1.9万字。修改报告最头疼的就是压缩文字。报告第一稿有近3万字,之后征求意见时,地方部门基本上很少做“减法”,都是做“加法”,有的还跟我们反复沟通,说一定要加入哪句话,千万别把哪句话删掉。

一篇报告的容量有限,报告起草必须体现“精”,精炼、精准、精细,必须真正做到字斟句酌,一句话、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

新京报:总理对报告内容、文风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刘应杰:总理每年都会对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报告体例、内容、风格等,他特别强调报告要创新,要有新思路、新内容;报告要实,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措施,尤其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老百姓密切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拿出真正管用的硬措施。

这几年总理一直要求,文风尽量生动活泼、口语化、接地气,要有温度。报告语言风格注重平易朴实、简洁明快、深入浅出、贴近群众,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

2 报告内容形式有何创新?

首次增加二维码,扫码可看去年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新京报:今年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创新?

刘应杰:我10多年来都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报告每年都试图在形式上做出一些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创新。

今年创新了报告的起草方式,成立了政府工作报告前期工作小组。还特别增加了年轻同志加入到起草组,青年人更有创新意识。在初稿刚开始讨论时,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有很多好的想法反映到了报告中。比如年轻人长期关注“双创”工作,就提出了比较好的意见。

另外,今年的报告增加了二维码,扫码可看去年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3 总理关心哪些问题?

总理亲自加入“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新京报:哪些内容是总理特别关心的?

刘应杰:总理最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报告的思想性,报告要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在报告上,比如“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到底怎么把握?“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如何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

总理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重大政策举措。对于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求各部门要拿出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反复沟通、研究和讨论,最后才写到报告中。比如如何减轻企业负担的问题,报告中写入了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

新京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总理都会亲自修改。今年他亲自加上了哪些内容?

刘应杰:总理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也亲自加入了不少内容。比如“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对雾霾要铁腕治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等,都是总理的原话。总理还会做一些比较细致而具体的修改,“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这句话就是总理提出来的。“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也是总理提出来的,他特别强调实干。

4 热词是如何写入报告的?

不刻意追求辞藻新颖和引用古训

新京报:前年报告中“大道至简 有权不可任性”广受欢迎和认可,去年“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等古训让人印象深刻,今年报告会有类似内容出现吗?

刘应杰:报告的起草主要以内容为主,并没有刻意追求语言上的华丽和辞藻新颖,也不会刻意引用古训。不过,为了内容的需要,有时也会采用一些新表述和古训,用更好的、更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内容呈现出来。

今年的报告里,谈到简政放权、“放管服”,就用了这样一句话,“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把简政放权、“放管服”真正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了。

国家财政预算方面,谈到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用了“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这句话,强调国家财政预算要更多用于民生福祉。

新京报:去年报告中,“工匠精神”等新词频出。今年有哪些新词或者新提法?

刘应杰:新表述、新提法都是为内容服务,不是为用而用。“工匠精神”去年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今年报告中会有进一步阐述,强调要发展工匠文化,培育更多的中国工匠,打造更多的中国品牌。

此外,还有“创业创新创富”、“数字经济、数字家庭”;“人工智能”,当然这个词是广泛使用的,但报告把它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智能制造”,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新京报:听说报告初稿曾考虑采用“吃瓜群众”这样的网络热词,为何后来没有采用?

刘应杰:前期起草报告时,有的年轻人提出“吃瓜群众”这个网络语言,我们斟酌之后感觉不大合适。报告采用网络语言的目的是让报告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事物新气象,更贴近群众和网民,但不能太生僻。比如之前初稿中还有“VR”、“城归”、“独角兽”等词,后来就删除了。

不过报告也采用了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扶贫攻坚这部分,采用了“防止假脱贫,被脱贫”表述,“防止被脱贫”这个表述,能反映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真正含义。

5 经济增速为何定在6.5%左右?

在世界上属于中高速,其增量部分比去年还大

新京报:去年全年经济增速是6.7%,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也是6.7%,四个6.7%,是巧合吗?

刘应杰:我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经济是平稳的,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首先是“稳”,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宏观调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财政、货币政策、投资消费等多方面,实践证明,实施效果是比较好的。

新京报:大家很关注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何定在6.5%左右?

刘应杰:今年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6.5%左右,符合国内外的预期。这也是一个不低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上属于中高速,其增量部分比去年还要大。这一增速能够实现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

更重要的,要把更大精力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用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上,从而为今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