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位网络播客的南音传承之路:发起众筹 录制曲目

福建日报

一位网络播客的南音传承之路

南安一位网络播客的南音传承之路:发起众筹 录制曲目

李志城在给南安市工业学校的学生上课,讲授南音相关知识。

福建日报2月17日讯(记者 刘深魁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文/图)作为非遗项目,南音的传承与保护正日益受到重视。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人李志城是一位南音弦友,他对南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非常特别,不仅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还获得了许多台湾南音弦友的关注,彼此成为志同道合的知音。

发起众筹 录制南音曲目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拿起手机,点开手机app——蜻蜓FM,一阕南音《阮郎归》响起。

“蜻蜓FM是一款手机收听应用软件,我把南音古曲录制好,通过新媒体技术传送到世界各地,可以让更多人爱上南音。”李志城边说边向记者演示,只见在蜻蜓FM的频道里,李志城设置了南音(769闽南文化)弦管、南音(769闽南文化)大擂台、南音(769闽南文化)弦友交流等多档栏目。其中,仅南音(769闽南文化)弦管栏目的点播量就已逾190.6万人次,听众遍布全球各地。

随着听友的增多,李志城成为知名的网络播客,而这一切缘于一次众筹活动。随着老艺人越来越少,南音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了抢救这一文化遗存,2015年李志城在网络上发起了一项南音众筹行动,募集到的资金,用于寻找老艺人,录制南音曲目,一是作为档案保存下来,二是通过传播推广南音。

众筹活动发起后,仅一周就吸引了三四十名两岸南音弦友参与,成功募到资金769元。“众筹是保护南音的起点,出于纪念和感谢网友的目的,‘769闽南文化’就成了我们的招牌。”李志城说。

截至目前,李志城通过蜻蜓FM一共上传了1000多首全新录制的南音曲目,平均每天有2000人次在线点播收听南音,听友除了泉州本地人,还有新加坡、菲律宾及中国台湾等地的爱好者。

跨海取经 两岸艺人合奏

通过蜻蜓FM,李志城结识了不少台湾南音弦友,甚至有南音艺人跨海到南安取经。

“当我在蜻蜓FM听到志城上传的南音歌曲后,非常震撼,特意赶了过来。”年过五旬的台湾永盛乐府南管社负责人朱永胜就是其中的一位。2016年4月,朱永胜打电话给李志城,表达了想前去拜访的想法。不久后,朱永胜便来到南安,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台北南管新锦珠剧团团长陈廷全,两人与李志城虽初次见面,却聊得非常投机,彼此相见恨晚。

两岸南音艺人面对面地交流,还成就了一段“两岸南音人合奏南音曲”的佳话。

去年4月27日,在李志城的牵线搭桥下,朱永胜和陈廷全再次来到福建,拜访安溪南音大师陈练。陈老先生是省级非遗项目泉州南音代表性传承人,面对上门讨教的台湾同行,老先生倾囊相授,朱永胜、陈廷全两人均感慨受益良多。

聊到兴起处,李志城提出一个想法:“希望三人合奏一曲,录制后上传网络,分享给两岸南音弦友。”当日午后,陈廷全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根洞箫吹奏起来,陈练则配合着弹起琵琶,随着乐曲渐渐地响起,朱永胜清了清嗓门唱了起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三人先后合奏了《自来生长》《咱双人》《纱窗外》等曲目。

如今,点开蜻蜓FM,两岸南音艺人合奏的这套曲目已经在网络上蹿红,成为海内外南音弦友点播的热门曲目,累计点击量超过1万次。

走进校园 让古乐再焕活力

“南音的传承传播应立足于青少年,如果青少年不喜欢南音,南音这个乐种在两岸就可能会慢慢消失。”李志城说,现在两岸的年轻人很少唱南音,后继乏人的状况令人担忧,而这正是南音在两岸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李志城开发了一款软件,只要输入代码便可生成任何音乐,他利用这款软件将南音转译成简谱上传到网络,解决了南音初学者各种入门难题,广受网友追捧。与此同时,他还主动走进校园,推广南音古曲古谱。比如,以“民间文化专员”的身份走进南安市工业学校,教授学生相关南音知识,手把手传授学生如何使用蜻蜓FM等手机收听软件,带领孩子们走进南音的世界。

然而,这些努力还不够。南音是两岸共同抚育、发展至今的乐种,调动两岸力量和资源优势联手保护南音,刻不容缓。

“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媒介,如手机app、视频网站等,在两岸年轻群体中推广、保护和弘扬南音。”李志城认为,要想将传统南音融入年轻群体,一方面要保留住南音的精华,让南音的技艺原汁原味地呈现,另一方面要集中两岸力量创造更多的南音新作,通过现代舞台艺术,让两岸年轻人走进剧场欣赏南音。

针对传唱人少、新鲜血液不足的状况,李志城建议,两岸高职院校联合开设南音专业,聘请两岸南音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开班授课,联合编撰南音戏曲专著或教材,挖掘南音的历史底蕴,丰富其时代价值等,吸引两岸更多青少年一起来传唱古老的旋律。

采访手记>>>

非遗传承不妨巧用新媒体

□刘深魁

“南音是‘活’的,所以传播方式也要用最时兴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李志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工作者,他深知新媒体在南音保护及传播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传播渠道,将非遗方面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向海内外受众输送,从而创新了南音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方式。

在具体实践中,李志城先是进行影像拍摄,将声音、内容等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这些视频、音频推送到网络,既保存和保护了南音资料,又让以年轻群体为主的新媒体用户,有了直接了解、感受南音的机会,并推动了南音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除了蜻蜓FM,李志城还在今日头条、企鹅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南音视频、音频。目前,李志城开通的多个新媒体平台上,全球粉丝累计达到2万余人,全部视频、音频的累计播放量突破500万人次,使得南音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传播的方式更直接,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也更为有效。

利用新媒体,助力非遗传承,李志城开了一个好头,也给我们带来启示。非遗项目的传承不妨多发挥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作用,只要运用得当,许多传统技艺可以在年轻群体中普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