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推出封面纵深《垃圾困局 分而治之》后,引起不少热衷环保的人士关注。对垃圾分类处理利用,他们都有什么看法呢?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环保人士、研究垃圾分类的专家和热心市民。
分类知识需大力普及 用比赛推动垃圾分类
★讲述者:泉州环保人士 陆风
“很多人不懂垃圾分类究竟要怎么分,垃圾分类了有什么好处,希望能够多多宣传,让市民们更加清楚。”家住鲤城区、热衷环保的陆风说道,他在泉州已经呆了20多年,20多年来,他看到泉州垃圾经历了“垃圾乱扔—垃圾没地方扔—设立垃圾桶—垃圾桶越来越多”的过程,现在终于看到泉州步入“垃圾分类”的时代。
通过小区、社区的垃圾分类比赛来增进市民的环保意识,把垃圾分类的宣传直接体现在垃圾袋上,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习惯。陆风表示,垃圾分类处理后可以大大地解决厨余垃圾、危害垃圾不知怎么处理的问题,“吃不完的东西倒进马桶,心里不舒服,若是打包又容易被老鼠、猫抓烂,污染环境;一些玻璃碎片、电池等,明知有害却又无法处理”。
“现在朋友圈很多人都在晒运动步数、晒美食,如果以后人们可以晒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通过这种激励,也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对垃圾进行自觉分类。” 陆风说,如果垃圾分类能采用积分制,市民可用积分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小黄人”的骑行时间,甚至以社区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积分换取油、米等生活用品,定点捐给贫困家庭或开建小区图书馆、第二课堂等。“要让大家切实地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杨静山供图
垃圾分类要“先易后难” 愿为家乡美出一份力
★讲述者: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静山
“如先将有电池、灯管、玻璃等有害物质分类出来,取得老百姓的认同。”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静山是泉州人,他表示,垃圾分类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到“先易后难,攻心为上”。
如今泉州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较强了,在这个阶段起步垃圾分类工作是有必要的,也能在泉州落地。杨静山建议,泉州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宣传;第二,先易后难,先将有害物质分类出来;第三,开展低价值物质定时定点投放(如玻璃、木材、衣服在固定时间投放);第四,引进企业做垃圾分类一体化建设。
“泉州人民有需要我就来,义不容辞地来。”杨静山认真地表示,他作为泉州人、作为垃圾分类方面的资深人士,愿意为泉州市做个垃圾分类的工作方案,为泉州人民设计一套垃圾分类的参与方式。“垃圾分类带来的是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垃圾分类好,就能为这座城市更添一丝美丽。”
市民声音
垃圾分类做得好 街头不需垃圾桶
“如果有一天,在泉州街头见不到垃圾桶了,那么就说明泉州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了。” 家住丰泽区的市民王女士说道,前两年她去台湾、香港等地旅游的时候,几乎很少在街头看到垃圾桶,大多数人都是在家就将垃圾分类好了。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让泉州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万事开头难,要通过社区的力量入户宣传,让更多的市民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家住洛江区的市民林先生表示,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每一个在泉州的人,能够不怕难,一起做好垃圾分类。(记者 罗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