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垃圾处理现状,先来看看来自市政部门的这两个数据:
2016年,中心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达1250吨/天,较2015年增长了20%,而此前几年的增长率,基本在10%上下浮动。
泉州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刺桐豪园试点效果并不乐观
“很奇怪,垃圾量一涨上去,就再也降不下来了。”市环卫处相关人士介绍,每年年底是垃圾量的高峰期,腊月十六至春节前这段时间更是平时的一倍以上。本以为年节后会降下来,但垃圾总量一直保持在涨幅后的数据之上。
焚烧处理是目前国内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泉州每天收集的垃圾,一般通过中转到中心市区31座小型中转站进行一次压缩后,再运到城东、北峰2座大型中转站进行二次压缩。最后运往5个焚烧厂、3个填埋场处理。目前除了永春、德化两处填埋场库容量较充足,其他各处均满负荷运行。
建一个垃圾产业园,更有效地分类处理利用垃圾,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回访试点小区:
垃圾桶装一样的垃圾
居民不知为何要分类
2011年,泉州市中心5个小区(鲤城区的湖景花园、国泰观邸花苑,丰泽区的刺桐豪园、富临华城,洛江区的阳光美尔奇)作为省试点,首次试行垃圾分类,市政公用局投放85套分类垃圾桶。
记者回访了其中两个小区。刺桐豪园里,塑料垃圾桶一灰一绿成对摆放,“可回收垃圾”字样模糊甚至没了,铁皮桶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格,都放着一样的垃圾。
在刺桐豪园住了15年的业主邝阿姨说,家里负责丢垃圾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很难清楚明白垃圾怎么分类。“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国内有的地方垃圾桶很智能,若你丢对了会出现一朵鲜花的图样,丢错了会显示一个骷髅符号。”她建议,分类垃圾桶上的应用图标,应画清楚哪些垃圾可以丢在里头,这样可以浅显易懂些。
国泰观邸花苑的回访情况问题相似。居民吴老伯说,一般垃圾都一大包一起丢,分类意味着在家里要分垃圾桶装,太麻烦。
“很清楚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我搞不清楚哪些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这些年也从未见过小区身边有人将垃圾分类丢。”居民黄女士很困扰。
一位读初一的13岁周同学说,只知道冰棒的木棍是可回收的,其他的没有太多概念,“我不知道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
省住建厅:
强制垃圾分类试点
制定强制分类办法
避不开的垃圾困扰,让加快建设垃圾产业园成为泉州必须直面的课题。
市环卫处相关人士介绍,泉州垃圾产业园目前还只是设想,规划是想包含生活垃圾、污泥垃圾、餐厨垃圾三大块,以焚烧处理为主,考虑建设占地在1000多亩,能满足未来三五十年的垃圾处理需求。
海都记者了解到,今年省住建厅将主抓几大核心重点工作,其中一个就是抓垃圾治理。除厦门、三明外,包括泉州在内的其他设区市和平潭,今年要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厂。从大件垃圾分类、干湿垃圾分类、分时分类3个方面启动全省强制垃圾分类试点,制定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办法。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普查和整治。每个设区市都要启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的招商引资和配套土地的规划落地。
权威专家
让垃圾变废为宝
泉州具备建园条件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教授是垃圾处理专家,曾参与编制多份垃圾填埋标准,还是武汉园博园垃圾场生态改造顾问,去年,他还到泉州参加过一个技术评估会议。他认为,从经济、人口和垃圾产生量这三个指标看,泉州具备建设垃圾产业园的条件,“应该要建了,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垃圾产业园是一个资源综合利用的枢纽,各种垃圾在此变废为宝,形成1+1大于2的效应。”陈教授说,这几年,青岛、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各大城市都在建垃圾产业园,基本都是占地上千亩的规模,“垃圾产业园有点像新兴业态,模式类似于工业园。”陈教授介绍,垃圾焚烧处理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成熟的技术标准,就像修路架桥一样。产业园模式则充分利用一个园区,改变原来的单一填埋模式,改为焚烧处理,避免以往各类垃圾处理各自为政的弊端。
□他山之石
南海模式:垃圾互相利用
海都记者了解到,2015年,泉州曾派出一个由市政、环保、规划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考察组,前往佛山、杭州等城市考察垃圾处理新模式。一名考察组成员介绍,广东佛山市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让人印象深刻。
该产业园占地350亩、总投资22亿元,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日处理垃圾3000吨,已形成包括垃圾压缩转运、焚烧发电、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理及灰渣处理在内的,由源头到终端完整的固废处理环保产业链,实现了南海全区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建设与运营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垃圾互相利用”是南海固废环保产业园的最明显特征,所有项目可共用垃圾发电厂的热源,所有臭气再送到垃圾发电厂,所有废水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妥善处理,上游的废物是下游的原料,实现了真正的循环利用。
另外,这个产业园通过敞开大门,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环保监督员证书,邀请附近居民“随时监督”,让居民从不了解到乐意接受产业园,与居民区做“好邻居”。这一点也值得学习。
厦门模式:变废为气和电
厦门市东部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位于翔安新圩镇白云飞。填埋库区部分2008年年底投产,集垃圾分拣、堆肥、焚烧发电、动物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等功能为一体,是目前厦门市最大的综合性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基地。
2015年8月建成投用的气体收集处理站,可将垃圾堆体及渗沥液调节池产生的含硫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沼气,集中收集到气体收集处理站,然后通过脱硫、脱碳等技术处理,转化为类天然气的清洁能源。目前,东部固废处理中心每天产生约1万立方米沼气,通过处理后,可转化为约5000立方米天然气,供给部分工业客户及华润燃气使用。
未来2年内,厦门将新建翔安和海沧两个焚烧厂二期项目,各自扩充1200吨的垃圾焚烧量。届时,除去回收再利用的部分垃圾,厦门其余垃圾都将实现焚烧发电,不再填埋。
天子岭模式:“永远填不满”
杭州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未来三年将投资50多亿元,建设天子岭静脉小镇,被列入浙江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之一,总占地约3800亩,主要有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区、再生资源加工区、生产配套区、生活配套区、物流配套区等8个片区。这个通过资源回收利用再变废为宝的产业园区,号称“永远填不满”,建成后将解决杭州垃圾处置五十年的问题,把天子岭这个曾以处理垃圾闻名的地方,变成一个集产业、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全能小镇”。(海都两会报道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