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五载谱华章 不辱使命创新篇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工作亮点回眸
时光流转,泉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履职五载,丙申岁尾迎来收官之期。
回首过往的1800多个昼夜,市人大常委会践行使命、夙夜在公,不懈耕耘、与时俱进,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在泉州人大史上续写华彩篇章。记者撷取部分工作亮点,与读者分享本届市人大常委会五年履痕。□记者 陈林森
关键词:地方立法
泉州人终于有了自己立的法
“《条例》的出台对保护好泉州海丝史迹、提升法治建设水平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满心喜悦。前不久,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市首部实体法,它的面世开创了我市人大立法的先河。
自1995年开始,泉州就一直申报“较大的市”以争取立法权,历届人大为这一事关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和民主法治进程的大事奔走疾呼。20年光阴荏苒,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内,终于迎来梦寐以求的地方立法权。
2015年3月新修订的《立法法》正式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后,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在市委正确领导下,积极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及时成立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和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认真抓好立法能力建设、立法项目安排、立法工作制度建设等环节。在较短的时间内,率先在省内出台《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从程序上对我市立法活动作出规范,保证法律赋予的职权正确有效行使。在广泛征求民意后,市人大常委会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列为我市首部实体法立法项目。历经11个月的精心调研、论证、修改、审议,终于结出喜人成果,对我市继承“海丝”历史文化遗产、配合“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工作、服务“海丝先行区”建设将产生重大意义。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开门立法,注重发挥政府、专家、大众的作用,通过主流媒体、微信、网站等渠道拓宽群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聘任首批立法顾问和立法咨询专家,凝聚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广大市民的智慧结晶。正因如此,泉州才有了这样一部契合时代要求、符合“海丝”申遗需求、彰显泉州地方特色的法规。
关键词:创新监督
首开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
这五年,创新务实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以发展眼光审视自身工作,积极探索,在泉州人大发展史上增添了多个“首次”:首次开展专题询问;首次对一府两院研究处理人大审议意见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首次在人代会上使用电子表决器代替举手表决;首次行使否决权对有关议案说“不”;首次委托专家团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这些锐意创新的众多“首次”,引领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生机,成为助推泉州建设的不竭动力。
2013年8月28日下午,一场史无前例的“考试”在市行政中心举行。主考官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应试者是分管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的副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目前中心市区污水管网系统运转、垃圾转运处理等情况如何”、“出门停车难怎么解决”、“不少市政工程竣工后移交中经常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近3个小时的询问中,考官提问直指薄弱环节、社会热点难点,现场“辣味十足”;市领导和政府部门积极回应、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一位参与了询问的市人大代表会后表示,“这种新颖的方式,打破了原本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疏于直面交流的现状,让人大监督更具针对性,也更具刚性。”首次试水成功后,市人大常委会顺水推舟,每年至少安排2场询问活动,内容涉及水资源保护、义务教育均衡、食品安全、医疗改革等一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大事。市政府与有关部门对如何应询越来越重视,往往第一个应询人就是分管的副市长,而应询之后如何抓落实,则成为职能部门的一道必答作业。
监督重在实效,为提高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质量,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强化跟踪落实,又推出了新举措。2014年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采用现场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对市政府落实《禁毒法》审议意见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基本满意。这一举动,首次敲开了泉州人大史上开展满意度测评的“大门”。今年2月25日,在对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处理《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的审议意见》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动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就满意度测评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行政诉讼当事人滥用诉权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等问题作出了详实的回复。市人大常委会由此及彼、推陈出新,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满意度测评制度,明确要求今后受测评单位均要反馈测评意见落实情况。这一小小的举动,则改变了以往满意度测评结束,监督就暂告一段落的状态,对于提高满意度测评的监督质量和效果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近几年来,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渐成常态,成为人大增强刚性监督的两大有力“利器”。截至目前,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已召开8场专题询问会,开展17次满意度测评。
关键词:代表工作
督办代表建议“落地惠民”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人大代表。这五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完善代表履职机制,保证代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让群众共享建议成果,市人大常委会殚精竭虑。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推行面对面督办、分类召开会议督办等方式,让领衔代表与承办单位当面沟通,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变“关门办理”为“开门问计”,变“答复型”为“落实型”。每一年,市人大常委会都会遴选出若干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议件,由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以点带面推动代表建议件得到有效办理。
满怀“人大为民、以民为大”的情怀,人大代表的每一次调研、每一份建议,都饱含着对百姓冷暖的关切。心系百姓吃水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两度将姚春华、郑云梅等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建议》列为当年重点督办件。督办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全市各地勤走访、勤调研,督促政府开展水源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管网等项目建设,2014年还将首场专题询问聚焦“水资源保护”,推动建议件办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解决了农村近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水”上做文章,市人大常委会还连续11年对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开展监督,推动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完成整治项目1200多个,有效改善了泉州水环境质量。
几年来,通过坚持上半年组织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集中视察,下半年组织“回头看”,重点促进“不满意”件办理落实,一批涉及产业、城建、民生、环保等领域的建议均得到了有效办理。做大港口事业的建议被纳入泉州港复兴计划;代表多年关注的刺桐大桥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收费;“小黄人”公共自行车遍及中心市区,大受欢迎,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万德立体智能停车库、正骨医院立体停车楼等社会智能公共停车楼相继建成投用;7个市、县两级反诈骗中心建立,形成“以专对专、技术反制”的打击虚假信息诈骗新模式……据统计,过去五年里,市人大常委会共督办了1777件代表建议,满意率和办结率均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