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举行的首届泉州海丝古城定向穿越徒步活动,掀起古城旅游热潮。其实,早在去年12月,“85后”的泉州姑娘周盈盈就和伙伴们成立了古城旅游爱好者团队“鱼里堂”,集结了一批专业导游、资深“吃货”、客栈老板、文创写手和摄影高手等,以徒步游或骑游的方式,为数百名市民“定制”古城游线路。(记者 许雅玲)
周盈盈(右)向记者讲述在西街的童年记忆 (戴涵琦 摄)
记忆 难忘西街小吃 梦幻西塔樱花
周盈盈在泉州市区西街长大,她家的对面便是泉州影剧院。小时候,她常常和表哥去影剧院看电影。当时开在西街的店多数是卖特色小吃的,如肉脯、面线糊、肉粽等。每天清晨,她奶奶会到钟楼旁边的面线糊店,买面线糊给一家人当早餐。她深深记得,面线糊店位于一栋老式阁楼的一楼,不到10平方米,门口放着方形的桌子和长长的条凳。
有一次,她妈妈的朋友买了好几盒肉脯送过来,包好放在桌子上。周盈盈看得口水直流,悄悄打开它,吃了好几片,然后小心翼翼地包好。西街的特香包店刚开业时,买面包的人排起长龙,她也常跑去排队,买到一个2.5元的特香包,就开心得不得了。
开元寺是周盈盈和小伙伴们童年的好去处。他们会到开元寺的广场上玩,也会躺在大雄宝殿门口广场的那只石乌龟上晒太阳。每年春节过后,西塔下盛开的樱花,成了她记忆中梦幻般的风景。
尝试 自发组建团队 设计旅游线路
18岁那年,周盈盈到外地求学。后来,父母也搬离西街,只剩下80多岁的奶奶还住在西街。每年放假,她都会回西街看望奶奶,从奶奶住处的天台往远处眺望,可以看到雄伟的东西双塔。“孩时记忆,历历在目。”她说。
大学毕业后,周盈盈到晋江从事关于规划和旅游的工作。工作之余,她常常思索如何让古城旅游“火”起来,让承载着童年记忆、充满市井气息的西街被更多人关注并喜欢。去年年底,一个做地接导游的朋友联系她,探讨古城旅游线路的深度开发。慢慢地,她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其实不少。于是,她组建了一支八人的古城旅游爱好者团队,利用大家手头的资源做一些推介古城旅游的事。
“鲤城的鲤字拆开是鱼和里,那就叫‘鱼里堂’吧!”“好听,好记,就叫‘鱼里堂’。”团队名称就这么诞生了——“鱼里堂”。团队伙伴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深入挖掘沿途景点,设计了几条古城游线路,并邀请一些非遗传承者教授南音、木偶、刻纸等技艺。
每期活动内容,周盈盈都会发布到“鱼里堂”微信公众号上,由市民和网友自发报名。“每一期都有不同主题,人数控制在15至20人。”她说,到目前为止,团队共做了10期古城夜游、6期西街徒步游和2期古城骑游,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参与。
为让参与者深入了解古城文化,团队自费购买了25个蓝牙耳机。每一期古城游,团队里专业的地接导游会讲解沿途经过的名人故居、巷名由来、特色建筑、非遗技艺等,参与者戴着蓝牙耳机,在距离导游两百米以内,都可以清晰地听到讲解。
周边朋友常问她,为何“捣腾”这些不赚钱的事?今年刚刚获得由市旅游局评选的“泉州市文明旅游公益大使”称号的周盈盈却说,自己出生在西街,也喜欢旅游,向更多朋友推介古城泉州,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荣幸。
声音
《小城故事多》专栏推出陈乔木故居的故事,引发读者热议。不少市民和网友通过本社泉州网、泉州通客户端表达了他们对古城保护发展、活化产业业态等方面的建议。 (记者 许雅玲 整理)
分类管理 动态监测
网友“ONE”:古城保护既要“留文留魂留乡愁”,也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泉州古城建设过程中,要让传统街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现代文明接轨,让古城的生命力得到完整的留存和持续的释放。要管理好老城区的文物,可运用动态监测、加强民间保护力量等方式,要实行“分类管理”,包括绝对保护、风貌保护、控制保护等三种。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配套文化休闲创意产业,形成“泉州文化体验中心”,进而打造成“城市会客厅”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园。
整旧如故 以存其真
网友“wangzq”:对需要保护的传统街区,建议有关部门对居住环境如建筑立面、水电、排污、绿化等进行改造提升。可以借鉴国内外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地方,比如新加坡、美国华盛顿的宾西佛尼亚大街,以及杭州,借鉴他们在旧城改造中成功的经验,以“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原则,在保持旧建筑形象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研究出合适的保护利用模式,量体裁衣,使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可持续发展。
古城之美 在于留白
闽南文化研究者、闽南语作家洪泓:建筑本身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它不仅能反映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建筑审美观的变迁。古城里的古大厝已成为市民探究这座历史名城往昔景况,乃至时代民居演变的留存。建筑文化应保护,居住生活是本质。城市和建筑的美不在于填满,而在于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