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主办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

新华网

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虽已在“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落幕,但给泉州戏曲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还久久不能平息。

这场展演有来自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江苏、四川、浙江、上海等省市的 21支表演团队,共57个节目参加。其品种涵盖了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和皮影戏,可谓品种齐全,丰富多彩。

本届展演突出具有剧种表演特点、传承谱系明晰的优秀传统保留节目。同时,鼓励在传承基础上有技艺创新的节目。力求使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更好地践行保持地域特征,回归偶戏本体艺术的传承宗旨。泉州戏曲人认为,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推出了一批优秀节目,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实践证明,通过展演交流,对挖掘传统经典、推动院团艺术生产、提升木偶皮影艺术文化价值、增强青年人的自信心、责任感、推动木偶皮影艺术繁荣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泉州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千年雅乐南音、宋元南戏梨园戏、艺苑奇葩木偶戏、南海明珠高甲戏、打城戏都是全国独特剧种。其中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音于2009年9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线木偶戏于2012年12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同时,泉州市也是戏剧文化强市,泉州市历来重视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近年来戏剧艺术屡获佳绩,颇受关注。

艺术表演团体是戏剧艺术的载体。泉州市现有国有专业艺术团体(传承保护中心)12个,其中市直专业剧团5个,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100多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院团的软硬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地方戏曲活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促进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截止2012年5月,完成全市所有14家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

目前市直五家国有文艺院团和晋江、安溪等地剧团均建有固定的专属演出剧场,具备了“一院一团”演出条件。今年年初,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场馆,市财政又拨出专款700多万元对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高甲剧院等演出场所进行改造提升。 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泉州木偶剧院;目前正在筹建总投资近6亿元的泉州大剧院和投资4000多万元的泉州歌舞剧团。

此外,泉州还启动实施非遗保护工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剧种、剧团的建设一并纳入市政府新出台的《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拨出专款,实施扶持传承人计划,目前全市戏曲类非遗传承人118人,其中国家级24人,省级39人,从今年开始,在全省率先由市财政对60岁以上的市级传承人予以每年2000元津贴。建立传习所,记录整理老艺人录音录像资料,将之转化为可以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整理创排剧团的传统剧目;开展国家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实施南音记录工程,开发智能化数字曲谱,开展泉州木偶数字化记录。

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泉州戏剧艺术地域性强的特点,实施“立足本地培养造就优秀人才艺术战略”。扶持国家文艺院团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今年该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财政投入440万元全年开展公益性演出220场,扩大戏曲精品对群众服务面。鼓励剧团主动走出去,送戏下乡、进社区、进校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观众,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性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至今已有10多万中小学生接受南音艺术熏陶,成为培养后继人才和观众的有机土壤。(林楷煜)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