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临江街道一家长常打孩子 热心厝边心疼求助

东南网

最近,住在临江街道某社区的阿晨和邻里,常常听到一个小女孩大哭的声音。哭声歇斯底里,大伙有时候还能见女孩抽泣着,跟在家长身后。阿晨几次观察,觉得孩子看起来乖巧可爱,难道是家长小题大做?

同样为人母的阿晨思前想后,决定管这个“闲事”。

她说,“女孩几乎天天被责骂,前两天,还见女孩被外婆搧了一巴掌,旁人看了都觉得心疼,孩子能有什么天大错,让家长天天大动肝火?”他希望能找人劝劝女孩的家长。

前日,接到记者的反馈,社区、街道、社区民警一同来到女孩家。女孩的母亲和外婆大吐苦水,说7岁的冰冰无理取闹、嫉妒心强、厌学、和家长对着干。

邻居:

“女孩乖巧可爱,为什么连着两天挨打”

阿晨告诉海都记者,她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偶尔女孩家门半掩着,阿晨经过看见女孩被打,家人赶紧将门关起来。“上周五,孩子的外婆准备骑电动车送女孩去上课,不知为何女孩在楼下哭闹了起来,外婆搧了女孩一巴掌,第二天晚上10点多,女孩的哭声又传来,后来女孩好像怕被打,跑到楼下去,又被大人找回来了。”

在他出示的一段录音里,女孩哭得歇斯底里,一旁伴着家长的训斥声。阿晨说,小女孩有个弟弟,却从未听过弟弟哭闹,责备女孩的多是女孩的外婆和妈妈;自己也是为人父母,教育孩子当然可以,但也应该注意场合和分寸。

前天,阿晨看到女孩自己穿好袜子、鞋子,下楼一会,想起里面那道门没关,又跑上楼关好,“挺漂亮的一小姑娘,看起来比我家孩子懂事多了,我真希望她能跟别的孩子一样有快乐的童年。”

家长:

“爱哭闹和我们对着干,真拿她没办法”

社区、街道妇联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一踏进女孩家,女孩一家由于房子拆迁,暂时租住在这里。孩子的外婆和妈妈林女士大吐苦水:7岁冰冰不听话,故意哭闹,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管教。

林女士是再婚家庭,今年上一年级的冰冰随母姓,林女士说,一家人尽力满足冰冰的需要,每月花1000元让她补课,衣服玩具什么的也没缺过她,“人家都说是跟我姓太宠她,她才这样,但小冰冰一岁的弟弟就很听话,在外懂得跟人问好,冰冰就只会沉默不语”。林女士还说,冰冰嫉妒心强,老说妈妈疼弟弟,弟弟有的东西她就不能没有。”

提起打骂孩子一事,家长却矢口否认。外婆说,冰冰只是爱哭爱闹,说两句就大哭,老伴刚做心脏搭桥手术需要静养,可越说冰冰她越故意大闹。

说话间,冰冰放学回来了,一双大眼睛看来了这么多人,扭头就往屋里走。“来跟阿姨们打个招呼。”一听到妈妈的命令,冰冰缩进窄小的阳台,趴在洗衣机上,不抬头。大伙上前,和冰冰聊儿歌、动画片、零食,可冰冰始终没有回应。

社区民警林警官和街道妇联杜姐劝林女士一家,家长应改变沟通方式,尽量减少责备,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夸夸她,让她自信。杜姐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是好奇、活泼的,但她表现出封闭的状态。征得家长同意,杜姐表示,将找找心理专业的义工长期帮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改变沟通方式。

心理专家:

家长的负能量 不要传递给孩子

就冰冰一事,泉州妇女儿童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徐雪娜说,重组家庭中,家庭关系有一定复杂性,家长难免产生负能量,这时,这些负能量很可能落到家庭终端——孩子身上。这样的亲子关系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后人格缺失、偏执。每个家长的本能都是爱孩子的,很多家长打骂孩子后会自责、内疚,但当情绪一来又难以控制,家长首先要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就孩子的个性后果,才能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因为普遍来说,7岁以下的孩子会本能地想赢得关注,当家长对她最大的关注方式是打骂,孩子说不出心里的感受,便会一次又一次滋生在家长看来不听话的小行为,因为她的潜意识是,打骂是和家长的唯一联结,宁可被骂也不能被忽略,从此恶性循环。(海都记者 陈莹钰)

(当事者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