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工匠”从哪里来?
——泉州职教与产业互动调查
在瓷都德化,省陶瓷艺术大师郑雄文(中)在指导学徒创作。
福建日报11月10日讯(记者 何金 通讯员 康成林 姚煜娟 寇婉琼 文/图)
核心提示: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泉州制造业正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全力推进。这其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当下的泉州产业经济,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队伍的“工匠”。而培育“工匠”,与当地职业教育生态密切相关。连日来,记者深入到泉州企业、职教一线,试图展现其现状。
“会念书的不干技术,念不好书的才去学技术”——
紧缺与走俏
经济好也罢,不好也罢,同样存在用工难。
晋江的亲亲食品公司生产运营部总经理吴文旭曾经是一名一线工人,在亲亲工作已有23年。他告诉记者,公司拥有20多年工龄的员工非常多,他们爱岗敬业,肯吃苦、爱钻研技术,在各自岗位担任要职。“然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这些员工年纪越来越大,企业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但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专心干技术。”吴文旭说,“工人老龄化,是泉州很多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劳动就业中心发布的一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泉州企业用工对25岁—34岁之间的群体需求较大,求人倍率是1.38(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而35岁—44岁以及45岁以上群体求人倍率分别是0.96和0.73,实际需求人数皆低于求职人数。
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招工的年龄限制已经从35岁以内放宽到40岁。“90后群体流动性太大,是困扰企业用工的主要问题。”吴文旭说。
让企业更为头疼的是高级技术人才紧缺。
“企业买机器容易,但是买完以后会用的工人很少。”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亚帅说。
“信息化技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对我们来说越多越好。”泉州群峰机械总经理助理、高级人力资源师张建海告诉记者,现在很多高端设备,需要高学历人才操作,比如CNC数控设备,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才懂得编程,而现状却是“会念书的不干技术,念不好书的才去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