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应对外资“改善伙食”

10月28日,《金融时报》刊发专栏作家约翰·加普的文章《中国应对外资“改善伙食”》。文章认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不但造成巨大贸易失衡,而且近来也造成了并购失衡。作者抱怨中国对外资收购中国企业设置巨大障碍,并认为这种“收购失衡”局面是不可持续的。全文如下:

四菜一汤,没有酒水。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2年考察河北省时吃过的带有象征意义的一餐,是他领导的反腐运动的一部分。他的举动表明不应大吃大喝。

希望在中国收购企业的外国公司面临着类似的严格餐饮限制。菜单上的菜肴种类很少,而且很难下咽。

如今,德国可能正叫停宴会或撤下一些菜肴。本周,德国撤回其对中国投资基金——福建宏芯基金以6.70亿欧元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批准。再加上监管部门推迟中国化工拟议的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的交易。这暗示,欧洲正再次审视这份账单。

欧洲的谨慎是有道理的,不是因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北京方面针对外国公司收购中国企业设置了巨大障碍。从对外资所有权设置法律上限,到众多监管和非正式障碍。

德国的中小企业并非中资唯一的收购目标。大连万达一直在好莱坞展开收购,海航集团本周出价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连锁25%股权。中国已不再满足于制造服装、玩具和电子产品,而把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留给他人。

其中一些交易将像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起的收购那样告终,那时日本企业也受到资产价格高企和国内廉价资金的推动。日本企业的出价过高,而且不知道如何处理收购到手的资产,结果陷入困境。但德国现在的举动表明为什么应该严肃对待中国直接投资飙升。

在德国监管机构决定重新评估爱思强交易之前,很多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德国公司被收购。

今年,广东家用电器制造商美的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中国企业还收购了德国混凝土泵制造商和机床制造商。

不难理解这些收购为什么会出现。

这本身并不邪恶。与中国以前的战术相比,它是有优势的;以前的战术是迫使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欧美公司与中国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将技术转让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代价,从而激发“自主创新”。

收购德国和美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必须为先进技术支付高额溢价,然后他们可以消化吸收这些技术。与西门子、川崎和阿尔斯通为赢得中国高铁合约而不得不共享技术机密相比,这种方式更有吸引力。

中国日益强大的野心也没什么问题。随着轻工业转向孟加拉国等薪资更低的国家,中国不可能仍呆在原地。中国获取机器人和先进机床的技术诀窍不会损害西方的安全。

令人不快的是投资流动正变成单向流动,这不可持续。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造成了巨大的贸易失衡,中国变成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德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以前不需要担心并购失衡,如今它们要担心了。

加入WTO旨在让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在汽车制造业等行业确实做到了。但在医疗、物流、电信和其他行业,中国仍对外资所有权实行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限制。

本周,中国泛海提出以大约27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公司Genworth Financial,但海外保险公司仍仅占中国市场的一小部分。

过去,所有权限制有着合理目的:防止中国产业被外来投资洪流冲垮。但过去15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很大程度的开放,即便法律有所放松,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也仍以多种方式照顾中国企业。

德国正处于艰难境地,缺乏控制中资进军德国的全面机制。欧盟也没有美国那种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该委员会可以对敏感收购展开调查。欧盟一直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提供更多便利,但北京是个很难对付的谈判对手,而且认为并购方面的失衡对自己有利。

这种局面是持续不了多久的。要么中国端上更多菜,要么美国和欧洲将缩减宴会规模。监管规定将改变,交易将被否决。那样的话,所有人都要少吃了。

(翻译/梁艳裳)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