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莅泉分享沈从文和黄永玉叔侄俩的艺术心路

泉州晚报

昨日,“我眼中的沈从文与黄永玉”专题讲座在泉州市图书馆举行,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李辉现场分享了沈从文和黄永玉叔侄俩的艺术心路。这场活动创下“温陵讲坛”罕见的盛况,挪桌加座还不能容下现场听众,不少市民是站在过道上听完讲座的。

“如果沈从文没有逝世的话,1988年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李辉说,在许多人心目中,沈从文在现代文坛的地位仅次于鲁迅。1988年以前,他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就广泛传播,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假如他能多活一段时间,他就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当时消息比较闭塞,海外并不知道沈从文的死讯,瑞典文学院几经周折通过人民日报社驻瑞典的记者联系自己证实消息,最后遗憾地放弃了。

李辉说,沈从文有关湘西的文章写得最好,字里行间透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他在谈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时,也举出《边城》和《湘行散记》等,都是写湘西的。他作品里面有很多经过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美的理解过滤之后写的湘西的文化和人,而这些东西是现实生活当中永远向往的东西、留恋的东西。此外,《从文自传》也非常棒,值得细细品读。

“我认识黄永玉其实与沈从文有关。1982年,在采访全国文联大会时我认识了沈从文,随后去他家看他,在他那里第一次读到黄永玉写他的那篇长文《太阳下的风景》。”李辉说,沈从文当时对黄永玉很欣赏,当时他说:“黄永玉这个人很聪明,画画、写文章靠的是自学,他的风格很独特,变化也多。”后来,按照沈从文给的地址,自己找到了黄永玉,从此结下了30多年的不解之缘。

沈从文和黄永玉都是湘西汉子,他们身上有许多相同的特质。正如黄永玉书中所言:“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的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致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独特的湘西文化哺育了他们叔侄俩。”李辉说,黄永玉在《朱雀城》所展示的就是12岁之前对家乡美好的记忆,湘西文化、美食、民俗、音乐等无不滋养着他幼小的心灵。

(记者陈智勇)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