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晋江”庄炮成讲古:留下五店市 留下乡愁(图)

人民网

夜色中的五店市。 赵铎 摄

外地人来晋江都会好奇,“走了一圈也没看到你们的老城区,老城区到底在哪?”我说,“晋江的老城区在泉州呢。”大家听了都很诧异,又追问,“为什么?”今天,就让我这个在晋江生活了60多年的“老晋江”来讲讲这其中的故事吧。

我叫庄炮成,老乡都叫我“大炮”,很亲切。关于我的名字,还有个小插曲: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厦门出生的,1949年10月17日那天晚上,解放军解放厦门,我出生时到处都是轰隆隆的炮火声,医院的院长就跟我爸说,“庄先生,人家生儿子放鞭炮,你生儿子放大炮。”家里人就给我取名炮成,很有那个年代的印记。

1951年,父母从厦门搬回晋江老家。我从小就在五店市长大,要说晋江是怎么从小村子一样的地方发展成为城市的,我最有发言权。

早在唐开元六年(718年)的时候就有晋江了。但彼“晋江”非此“晋江”,过去人们说的晋江其实是“大晋江”的概念,包括了如今的泉州市。直到1951年,晋江县政府才从泉州城内搬到了这里的青阳。当时的青阳是什么概念呢?我家有在菲律宾的亲戚,他往家里写信,地址得写“泉州南门外五店市28都虎爷下”收。你看,当时的青阳可不就是泉州城南的农村么?

接下来,再说说青阳的核心区——五店市。顾名思义,最早这里开设了五间店铺,因此而得名。过去,五店市有上市和下市之分:大多数居民都在上市,做小买卖的店铺和小集市也集中在这里;下市就相对偏远一些。晋江县城迁到青阳后,做买卖的店铺开始慢慢往下市集中。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晋江的城区才渐渐发展起来。

县城刚搬来的时候,干很多事情都得靠“借”。县政府一开始是临时搬到了一个华侨家里,几个月后又搬进了一个空着的学校里,后来才搬到了晋江实验小学旁边;我们五店市的庄氏家庙曾经做过以前晋江二中的校址,还做过晋江县的文化馆……

那时候的晋江只有一条比较像样的街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农民自己集资建了一条农民街,但是街道的一侧还是水田。直到1992年撤县建市了,晋江才真正开始繁荣起来,变化很大,一年一个新样子。

我有个哥哥,年轻的时候去了香港,20多年没回来。晋江发展起来之后,我就常常跟他说,你一定要回来看看,没有路费我给你出。他答应了,回来的时候做的飞机,那时晋江已经有了自己的机场。我带他到处逛,走到青阳第一桥的时候,我说,“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小时候脱了裤子跳到里面游泳的地方。”他头一摇,变化太大,“认不得了。”我们继续走,走到晋江一中的时候,他说认得。但是等到第二年他再回来的时候,晋江一中扩建了,变样了,他又“认不得了”。我只好跟他解释,“这是一中,你的母校。”

说到晋江的变化,还有一个感受很深,那就是出行方便了,从唯一的一条公路到现在变得四通八达;从以前只能坐公交车,到现在家家户户有小车,有的一家还有两三辆。

对我自己而言,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五店市的老房子里搬了出来,但是搬得不远,就在旁边新建的搬迁房小区里。现在的五店市成了晋江市中心里最有名的一个景点,五店市传统街区,保留的都是最有晋江特色的老房子。我没事儿就会回来散步,走走小时候走的路,看看自己家的老房子。

走在五店市里,环顾一圈,周围都是高楼大厦,我和街坊们都很感慨,“好在政府有这个眼光,把这个五店市保留下来。”每年,海内外的晋江游子们都会回到五店市,在自己的家庙、宗祠参加春冬两个祭祖活动。这叫什么?这叫寻根,叫回家。家是什么?家就是避风港。游子在外奔波要忍受多少风雨,只有回到家,才能感到温馨,感到和谐。

这些年,晋江的变化越来越大,但我们老晋江人最高兴的是:把五店市留了下来。留下五店市,就是留下了根,留下了乡愁。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