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治理水土流失有法宝 5年完成治理面积36.58万亩!

南安商报

为进一步推进南安水土保持生态市建设,今年,南安将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年底通过水利部验收。

历经30年(1985年-2015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安水土流失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45%下降到如今的16.03%,形成了防治规模较大、措施体系完善、建管机制健全、综合效益突出、示范作用显著的生态体系,创建条件成熟。

即日起,本报与南安市水土办联合开设专栏,回望南安30年来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情况,总结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为成功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位于眉山乡的黄旗尖生态茶园。

南安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市)之一。多年来,围绕“强水利、美生态、富百姓”的工作目标,坚持“经济要发展,水保要先行”的发展理念,南安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有效地保护了南安的青山绿水,构筑起美丽宜居的生态南安。30年来,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269.06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67.2%;土壤侵蚀量下降56.3%;陡坡开垦得到全面禁止,坡耕地63.3%得到治理;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4%;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全市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64.2%,四都溪、梅山、石鼓溪、梅溪、南冬等5条小流域获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山绿了水清了,南安的水土流失治理能有今日成效,究竟有何法宝?

民生水保

宽阔干净的水泥路,香樟、凤凰木分布周边,不远处的檀溪流水潺潺……现在的省新镇园内村显得格外美丽。

“以前道路两旁杂草丛生,檀溪位于居民集中区,污水排放、垃圾乱丢,河道堵塞严重。”园内村村民尤大爷对檀溪旧貌记忆犹新。

2013年,市水土办在檀溪小流域开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通过上游封禁造林、河道清淤、建设护岸护坡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使园内村变成水清岸绿、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一直以来,南安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扶贫开发、防洪减灾、“美丽乡村”建设、农田保护及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目前,南安共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护岸87.9公里,农村防洪减灾明显提高。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个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成功落地,造福一方百姓。罗东镇高塘村、洪濑镇大洋村等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的治理目标;东田镇南坑村、梅山镇诗溪村等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南安龙江小流域治理前后。

创新技术

水土流失类型较多、治理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题,创新是重要法宝。

“生态袋”技术是南安水土流失治理的创新法宝之一。榕桥矿区、石井镇石壁矿区扬子山矿区通过“生态袋”技术,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石壁矿区扬子山,一个个黑塑料袋被郁郁葱葱的树林覆盖,山下水库清澈见底;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是“青山挂白”、废弃土渣乱堆放严重的地方。

“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生态袋’技术的运用。”市水土办工作人员说,2014年8月,后壁矿山水土流失整治项目开工建设,治理面积771亩,总投资600多万元。他们采取人工造林、削坡减载、设置截水沟、“生态袋”等方式对石壁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裸露山体披上绿装,山下水库变得清澈。

“建设生态茶园”,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是南安治理水土流失的另一法宝。在眉山乡,放眼望去,山坡上种满了茶树,呈梯田状,错落有致,几条水泥路将茶园连成一片;道路旁修排水沟,每隔一段距离建有蓄水池、沉沙池……“通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茶叶收成提高20%左右,每斤茶叶价值增加30元。”皇旗尖生态茶园总经理黄宝贵说。

▲南安金泰茶园治理前后。

加大投入

治理水土流失要想顺利实施,还得有资金作为保障。2011年至2015年,南安共投入38828万元,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123个,完成治理面积36.58万亩。治理的面积同比“十一五”增长154%,资金投入增长16倍。

此外,南安实行“谁治理,谁受益”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参与、农户投工投劳,大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5年来,引入社会资金3268万元。

走进梅山镇竞丰村生态公园,四周树木林立、空气清新。“现在这里成了梅山镇老人活动中心,每晚都有很多村民到这里散步、跳广场舞,非常热闹。”梅山竞丰村老协会会长李凤琳说,“乡村美不美,关键靠村民。水土流失治理,我们是举全村之力。建设生态公园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涉及的竞丰、蓉中、蓉溪、梅峰村就在芙蓉乡亲回乡创业联谊活动上,发出捐资倡议,共收到捐款77.5万元。”

除了梅山镇,其他项目也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罗东镇罗溪小流域治理,项目区群众投入120万元,修建道路、绿化等;眉山皇旗尖茶场配套资金500万元,打造水土保持生态茶场……“把群众发动起来,引进社会资金,齐心协力共同治理,这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长久之计。”市水土办主任张花辉表示。记者 庄晓丽 黄伟励 李想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