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升阳 赵 鹏
扛过最强台风,迎战最大台风。双台风袭击下的泉州,亮出了全新工作法。
10多天前,超强台风“莫兰蒂”,让泉州严重“受伤”,留下一份直接经济损失68.81亿元的账单。9月28日凌晨,今年体积最大的台风“鲇鱼”正面登陆泉州惠安,再次带来大风暴雨。
连日来,泉州人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以“一个快”“六个早”工作法为准绳,快一步、早一秒,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有效护航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个快”:8小时打通山洪生命线
时间就是生命。灾难面前,快一步可能意味着救起更多人。
德化县水口镇是台风“鲇鱼”中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持续的强降水使4个行政村400名群众被困滞留,不少乡道山洪暴发,路基大面积掏空、溜方。
此刻,抢通一条连接灾区的“脐带”,胜过一切!
“救援部队根本过不去。”德化公路分局局长蔡国珊说,溜方下来的石头、烂泥巴夹着许多树径超过40厘米的大松树数次挡住了救援脚步。“由于路窄,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开路——用油锯、柴刀,先将松树树干斩断,再由挖掘机、装载机速速上阵清理泥石。”从凌晨起连续奋战,交通、公路、武警抢险队就着雨水吃饭,多路出击,8小时打通水口镇榜上村山洪生命线,抢通通往梨坑村乡道的多处大面积溜方。
镜头切换到上一次台风“莫兰蒂”受灾最严重地区——南安市九都镇林坑村。另一种“快”,正为生命兜底。
“林坑村此时是个空村,所有人员都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到目前为止,尚未接到较严重的灾情报告。”9月28日中午,九都镇镇长黄勇的一颗心算是安定了下来。“莫兰蒂”过后,地质鉴定评估报告显示,林坑村486幢房屋中,有236幢需要搬迁。抢在“鲇鱼”到来之前,在村干部的动员下,乡亲们或投亲靠友,或集中安置,769名常住人口全部转移。
在基层快速行动的背后,这种更“快”一些的意识,贯穿于泉州党委政府的整个决策思维中。
“鲇鱼”来袭前夕,正逢泉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刻不容缓的防御台风工作,让原定4天的会期缩短至两天。“会期的压缩,正是党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的生动体现,我们积极迎抗台风,就是对群众最好的交代。”泉州的党代表们说。
“六个早”:一份特殊的手绘地图
灾情就是命令!早一秒换来的也许是一家平安。
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台风“莫兰蒂”影响的重灾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村支部书记谢志礼一听到媒体上报道台风“鲇鱼”又要接踵来袭,就早早展开了防御部署。
根据“莫兰蒂”受灾实况,他亲手绘制了一份全村转移群众的“生命地图”,不仅画上地形、建筑,标注方位,还用红色笔注明地质灾害点、低洼地、内涝易发生地、简易工棚、地下室、老旧房屋,甚至大树旁的建筑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26日上午,离“鲇鱼”登陆还有24小时。谢志礼带领镇村两级的干部,早早按图索骥,奔赴重点区域转移群众,加固隐患点房屋。一天之内,就把土楼村灾害隐患点的所有群众安全转移。根据手绘地图掌握灾害点、落实防灾措施的做法还推广到全镇,为数千名隐患点群众打开生路。
早部署、早到位、早转移、早提醒、早泄洪、早防疫,以“六个早”工作法为底本催生出的创新探索,还有很多。
向阳乡,泉州南安东北部最偏僻的角落,同样曾在“莫兰蒂”的风雨中遭受重创。因为对灾情动态和信息掌握不够,一些村民曾出现恐慌情绪。此次乡(镇)村两级未雨绸缪,在7个村建立了20余个微信群,基本覆盖家家户户。从26日泉州启动台风三级应急预案开始,乡党委书记蔡映辉就在各个群里发出“为零伤亡战斗”的部署。通过平台,村干部24小时不间断直播台风路径、雨量情况、受灾重点区域等,提醒村民注意安全,村民也在第一时间将受灾情况汇总报告,提高救援抢险的效率,两度受创的乡村弥漫着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心。
“早”字当先,不仅是党委政府的坚守,更是一场全民自觉的文明行动。
泉州市图书馆底层书库,曾在此前的“莫兰蒂”中被淹,损失惨重。面对“鲇鱼”,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出动,提早打响保护图书防卫战。万余册珍藏图书早早转移,成功实现了零损失。
同样与时间赛跑,“鲇鱼”登陆前,小区业主委员会带领居民修剪小区内的树枝、加固顶棚;易灌水的小区地下停车场里,居民互相提醒尽早挪车。风雨之后,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已上街开展“扶绿”行动,自发清理刮倒的树枝,扶起倒地的绿树,传递着抗击台风、重建家园的无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