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 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9月26日)
郑新聪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泉州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委重要决策部署的五年,也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住重大考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接续奋斗、务实运作,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深入落实省委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部署,开展“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抓好13个事关“十三五”发展的重点课题研讨和成果转化,推进“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全市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今年预计GDP达6600亿元,人均GDP达7.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27亿元;五年来,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1.2%、16.4%、14%;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称号,再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注重打基础利长远,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活动年,累计对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万亿元、年均增长23%;建成中化炼油、联合石化脱瓶颈、中车海峡轨道客车(一期),引进落地EC产业园、晋华集成电路、中化乙烯,顺利推进兴泉铁路、“七库连通”、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
五年来,我们政企合力、精准施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开展“促进项目落地 帮扶企业发展”活动周,推出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等惠企政策措施,政府、银行、企业、保险、司法协同一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率先启动“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三个专项行动,推进企业全方位创新,编制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率先开展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引进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国家数控分中心等30多家高端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实施“互联网+”行动,重点建设众创空间59个,率先设立虚拟产业园,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取得突破。主动承接超百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习总书记批示肯定。国家“金改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民间融资管理等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国家“民综改革试点”多点突破,推进“六张清单”“一照一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突破55万户;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惠及300多万新市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序展开,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海丝战略支点城市、海丝先行区列入国家规划,成功举办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21世纪海丝国际研讨会、中阿城市论坛等,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亚洲园建成开放。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清源山晋级国家5A景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泉州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7.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5%、11.5%。中心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5%。泉州湾大桥贯通,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投入使用。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落实挂村包户责任制,市本级每年统筹1亿元资金,分批抓好30个乡镇、300个村的精准扶贫,五年脱贫12.6万人。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值年均增长2.2%,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涌现出一批体验观光、古村保护、生态农业等全省示范点、景观带。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扩容,年均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1.9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7300个;公立医院改革先行突破,累计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34万张,养老床位达每千人31张。连续三年荣获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市。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水、大气、噪声污染等多项指标持续向好、保持优良。
五年来,我们注重依法治市、加强平安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推动设立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及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制定首部实体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在全国首创“跨域·连锁·直通”诉讼服务平台,成立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中心。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开展领导接访活动,引入第三方参与化解信访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改革危险物品监管工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四项指数”全面下降。保持对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集中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构筑治安立体防控“七张网”,城市安全信息系统视频网络向镇村延伸。建立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工作机制,有力有效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五年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两个责任”,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有效管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华大讲堂”被评为福建省十大社会科学讲坛。推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优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培养计划,推广村干部异地挂职锻炼、“跨村联带”等,完成村级组织换届,一批软弱涣散党组织得到整顿,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全面推开。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总结共建共享、龙头带动、网格推动、同业互动、混合联动5种园区党建模式。出台《市委研究市管干部推荐考察和任用工作流程》,在换届考察中推行百分制量化考评办法,改革后备干部确定方式,市县乡三级换届顺利推进,较好完成市县两级机构改革和超职数配备干部、“裸官”清理整治任务。打造“爱泉州·重人才”品牌,“海纳百川”聚集高端人才。按照省委“五抓五看”要求,制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建立经常性廉政谈话、约谈提醒等制度,开展规范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专项治理,“四风”和“不严不实”问题整治常态化、长效化。累计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358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11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71件、处理党员干部522人。
五年来,我们协调各方、合力共为,海内外智慧力量充分凝聚。加强对市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党组的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加强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创新大会议案、代表建议督办和专题询问等方式,探索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市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探索协商民主机制,创新协商方式,督办委员提案,助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做好统战工作,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等活动,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积极服务社会、引导民企回归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广泛参与家乡建设,泉台交流、产业对接取得新进展。五年全市累计接受慈善公益捐赠41.4亿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有效开展工作。重视落实党管武装,深化国防动员准备,拓展双拥工作,军民融合成效明显。
回顾五年工作,推动泉州事业继往开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始终站位全局,抢抓机遇、崇尚实干。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创造未来。既要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谋篇布局,又要深入具体解决规划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必须聚焦改革创新,爱拼敢赢、专业思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0多年前,我们大胆冲破体制机制束缚,掀起了乡村工业化热潮。而今,迈入“互联网+”、工业4.0时代,我们不仅要保持锐意改革的冲劲,还要有驾驭创新发展的素养,不断赋予“泉州模式”“晋江经验”新内涵。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兜牢底线、共建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扎扎实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立足发展阶段实际,尽力而为、加大投入,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必须从严管党治党,强化责任、以上率下。打铁还需自身硬,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要把党建主业作为硬指标来部署、来考核,推动各领域党建工作更加精细化、更富实效性。
同志们,五年来,我们取得了重要成就,也积累了有益经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勇于担当、不懈努力的结果,是驻泉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力支持和积极贡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泉州市委,向为泉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老党员、老干部、老领导,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泉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有信心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有能力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战。一是国家政策的叠加效应。上级赋予福建省以及泉州多项改革试点,涵盖众多领域,有利于释放更多发展红利。二是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目前已成熟和引进的铁路、石化、半导体、汽车等大体量、战略性项目,短期可支撑有效投资,长期将形成先进产能,为增后劲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创新转型的示范效应。经历发展新常态的考验,泉州民营经济根植性牢、韧性足、回旋空间大的优势充分显现,企业家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创新转型的决心更加坚定,部分创新力度大、转型步伐快的企业已经率先闯出新路。四是海丝先行的开放效应。泉州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侨台资源广博厚重。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大格局,为泉州城市定位、港口发展、产能合作等带来更多战略契合点,古代海丝重要起点城市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五是上下一心的同频效应。全市各地争先发展的思路、推动转型的抓手、政企互动的方式,更加系统、更加成熟,各级各有关部门集智聚力,描绘了“十三五”发展蓝图,形成了合力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现代化泉州的强烈共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占制造业近70%的传统产业进入结构调整的艰难时期,简单规模扩张、低端竞争难以为继。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1.1%,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适应。二是城市竞争力亟待增强。随着城市间竞相发展、虹吸效应的加剧,区域分工角色正在重塑。泉州是做引领者,还是追随者,取决于自身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城市功能等的优化提升。三是多元公共服务需求迫切。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供给还满足不了群众的期待,也跟不上人口人才集聚的需要,难以让高端人才安家安心。四是党的建设还需加强。一些地方和领域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依然易发多发,有的干部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效能效率低下,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在今后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之,站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置身新的历史方位审视未来,泉州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当好全省发展领头羊的基础具备、优势具备。我们务必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有为运作、久久为功,奋力开创泉州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经济扩量提质、城市内涵集聚、民生事业提升,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在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1年,全市GDP达近万亿元规模、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70亿元、年均增长6%,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激励区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若干领域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竞争软实力更加凸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2018年市定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安定稳定、充满活力。全市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
实现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关键要落实好市委“十三五”发展决策部署,深化“五个泉州”战略,全力实施“两个打造”,推动“两个建设”,着力“六个提升”。
三、实施“两个打造”,迈向万亿经济强市行列
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紧抓服务业兴市不动摇,致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致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创新优势。
(一)构筑现代产业版图。进一步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质的突破引领新一轮量的扩张。巩固提升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4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个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重点突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要巩固民营经济支柱地位,加大外力引进,抓好产业投资、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培育7个500亿—1000亿元规模的新集群。即:服务转型升级,培育智能装备产业。深化数控一代示范应用,做大专用智能装备、数控机床的规模,推动龙头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成套设备集成、生产线设计安装、供应链服务等提供商转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产业。加速晋华集成电路、三安系列项目和半导体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同步引进电路设计、封装测试、装备和新材料等全产业链环节,拓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打造中国芯谷。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交通运输装备产业。高端切入、迅速抢位,力推晋江汽车产业园、中车海峡轨道客车(二期)、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整合发展。立足实体经济,培育金融服务产业。支持驻泉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做实产业金融,规范民间金融,突破海丝金融,发展科技、绿色、普惠金融,建设若干金融集聚区,建成区域性实体金融服务中心。突出文化引领,培育大旅游产业。打响“清新福建·海丝泉州”旅游品牌,加强业态和线路整体策划,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培育泉州古城和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做大做强文旅集团,建设智慧旅游平台,以“旅游+”文化遗产、名村名镇、田园风光、特色产业、会展论坛等融合模式,带动各县域、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大旅游主题和内容。线上线下互动,培育大物流产业。顺应“物流+互联网+金融”“专业市场+电商+快递”趋势,扶持百家3A级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一批第四方物流平台,补上冷链、临空、跨境物流薄弱点,建成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全国快递网络区域中心枢纽。满足多元需求,培育大健康产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耕健康消费市场,发展养老养生、健康管理、体育健身、功能食品、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关联产业,促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构建惠及全民、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二)构筑百年根基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是泉州几代人打下的基业,是功勋产业,是在全国最有话语权的产业。要继续做好引导帮扶,激扬“创一代”“创二代”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激扬专注专精的工匠精神,永无止境地打磨品质、精细管理、呵护品牌,更好凸显泉州传统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的典型示范。
1.巩固提升制造环节。从当前看,要为中小企业转型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尽可能压降技改、融资、物流、用能等实体经济成本。从长远看,要转向中高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培育更多技术工艺、小批量定制、专业代工“单项冠军”企业,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打响泉州造品牌。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特色产业、传统工艺、老字号与“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锻造更响亮、更久远的鞋都、衣都、石都、瓷都、茶都、香都等。创新产业组织形态,引导专业市场与虚拟产业园、泛家居跨界联盟、区域垂直电商无缝链接,塑好线上品牌,拓展线上空间。
3.增强产业链控制力。面对产业跨区域分工协作大势,我们要争得主导权,核心在于占据价值链、供应链高端。发挥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填平补齐新型材料、关键辅料、研发设计等薄弱点,留住优势品牌、企业总部、营销中心。引导企业跟进新技术扩散应用,率先进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石墨烯应用等前沿领域,让老树不断发新芽。
4.“走出去”跨国布局。实施境外投资工作路线图,支持马德里商标注册,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核心技术,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探索建设境外产业聚集区,争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布局海外仓,畅通全球营销网络。
(三)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作为发端于乡村工业化的城市,我们要扬长补短,像当年开创“三来一补”解决资本极度短缺一样,实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致力突破人才技术积累不足瓶颈,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从模仿、跟踪向并行、领跑转变。
1.下力气建好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不断创新“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动员市内外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社会资本携手创办新型科研机构,抢先嫁接源头创新,第一时间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转化。坚持政府先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推广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等模式,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支持企业建设1000家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加紧产业先进技术武装。
2.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更加灵活务实的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补助奖励等精准政策包,整合县域有效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项目、活动品牌,“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只求常来、不求常住”,千方百计把创新第一要素、第一资源引进来。培育崇尚技能的劳动价值观,创新现代学徒制,盘活本地高等院校资源,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推动招商与招生、投产与就业同步,打造一支“搬不走”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3.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发挥政府资金乘数效应,减少直接补助补贴,逐步转向为各类创新主体和产业投资增信、分险。抓紧运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跟进,力争形成千亿元规模。探索产城融合新样板,增强高新区“一区九园”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的集聚力;移植复制中关村创业大街、江浙特色小镇、深圳南山智谷等运作模式,推动各县域至少构建1—2个产业定位明确、政务服务高效、企业化运营、达到3A级以上景区标准的众创街区、产业社区、特色小镇。
四、推动“两个建设”,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
城市是区域竞争的主体。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全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
(一)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把历史留给我们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气场,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增强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努力建成海丝沿线的综合通道。
1.活化海丝基因。海丝,是泉州的魅力所在。要借势用力,做实海丝申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遗产点本体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力争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要做足千年古城韵味,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式改造、家园式管理,推进古城保护“六大工程”,塑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场景。梳理街区人文脉络,找准保护利用穴位,精准定位展示主题,精心策划启动项目,精确导入民宿、文创、美食和徒步游、民俗节庆等业态,一点、一线、一片向外展示,努力建成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加强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支持民间建设一批特色艺术馆,留住乡愁记忆。
2.加快全域聚合。按照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定位,下决心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统筹“一湾、两江、两翼”空间发展,加速培育南北两翼新增长极,强化泉州区域内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聚焦湾区,加快东海、城东以及沿海相关县(市、区)相关区域、近200平方公里的海丝新城建设;开展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辐射连片,重点打通交通廊道、保护山水生态脉络、构建文化历史网络、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综合客运枢纽、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建设,完善公交和停车系统,推动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公共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项目单元多点并进,让城市更有国际气息。加快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域大城关扩容提质,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适度扩大县城、小城镇管理权限。
3.复兴千年古港。适度超前、错位发展,着眼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突出强基固本,调整优化港区功能,修编泉州港总体规划,加快南北两翼港区及泉州湾中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发展大型化、专业化公用深水泊位,统筹建设经营全市公用码头,争取尽快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巩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扩大国际转运和港际合作,探索与海丝沿线港口建立联盟,打造对接东盟和非洲的进出口基地。突出“铁公海空”一体化,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福厦高铁泉州段建设,抓好疏港高速、铁路通道、航道锚地、机场扩容和港口综合保障基地建设,做好泉州新机场的前期工作。突出区港联动,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加快综合保税区扩区整合,完善口岸大通关协作,推广铁水联运和物流全程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建好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全程电子申报和无纸化报检通关,争取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4.做大海丝朋友圈。加强侨台港澳交流,畅通民间对话渠道,厚植经贸合作共同利益。广泛联系侨领侨商侨亲、泉籍社团,推进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涵养新华人华侨、华裔新生代资源。深化与海丝沿线的教科文交流,拓展国际友城,建设海丝智库联盟和多元文化文献数据库,扩大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的影响力。发挥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和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等展会效应,推动泉籍华商跨国产能合作,发挥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作用,为企业跨国投资、商事调解等牵线搭桥。突出海丝、海峡特色,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与海丝沿线开展合作,深化泉港澳现代服务业对接,建设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引进台湾百大企业、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
(二)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要勇于自我革命,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机制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彰显创业型城市形象。
1.改革试点牵引。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以深化“金改区”建设、“民综改革试点”和县域改革试点试验等为抓手,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主线,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把泉州建成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能最高、企业运营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逐步实现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政府透明高效、市场宽松有序、开放便利双赢、法治公平公正、融资多元稳定、政策普惠有效六大方面任务,重点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一基础性工作,切实解决好办事拖沓、审批弹性过大、技术流程繁杂等现实问题,逐步把营商环境细化于制、实化于效、量化于果。
2.强化“放管服”结合。跟上经济转型、创新创业、城市开放、社会进步等步伐,切实转变“以批代管”的传统思维,创新政府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的理念、内容、方式,让各类市场主体感受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持续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压缩审批自由裁量权、细化裁量标准,最大限度压缩、规范审批事项,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目录之外无收费。顺应新生事物、新经济成长规律,注重提供良好的产业生态、创新平台、政策导向、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注重探索包容有效的审慎监管,促进草根创业、共享经济、新业态健康发展。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让办事流程尽可能数字化、网络化、透明化,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3.提高效能效率。大力弘扬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的“四下基层”“马上就办”良好作风,开展“学习先进城市,比办事程序少,比办结速度快,看群众企业满意度”活动。瞄准问题精准发力,引入第三方对办事部门、县域营商环境进行评估,让企业和群众评部门、评窗口,以最严的党纪政纪,查处通报官商勾结以及损害企业权益的人和事,查处“吃拿卡要”和“庸懒散慢”等行为。
4.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要把诚信建设作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树好正面典型,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契约精神,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信贸易,加强自然人、法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建设,共同维护区域商业生态、金融生态、信用生态。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信用“红黑名单”制度,推进信用信息一张网建设,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和各种欺诈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各种恶意逃废债务行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诚信者畅行天下。
五、着力“六个提升”,共建共享美丽幸福泉州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调整公共财政投入,补足民生短板;考虑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调动社会力量多元供给,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让各类创业群体扎下根来。
(一)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突出公平性和可及性,每年集中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六个精准”,推行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深化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支持苏区老区振兴发展。抓紧“莫兰蒂”台风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城乡危房、石结构房屋改造和地质灾害点住户搬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关心困难群体生活,重视发展社会救助、慈善和关心下一代事业,完善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等保障体系。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普及健康生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视重大疾病防控,全方位、多层面为人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顺应人口形势变化,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政策,弘扬敬老风尚,发展普惠性老年健康医疗福利,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二)提升优质服务供给水平。突出政府引导、多方投入,市县联动、均衡发展,发挥龙头带动效应,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委托管理、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推动三级综合医院与县级、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多渠道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提质扩容。规划建设环湾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区,引进理念先进、管理一流的高端医疗机构,推进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机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引导营利性医疗机构走“专、精、特”路子。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更好培养和留住医技人才、名师队伍。
(三)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深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创建休闲农庄、闽南渔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强化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突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速“接二连三”,培育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植物工厂、林下及渔港经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市场经纪人、电商带头人。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云平台,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更好提供个性化定制、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落实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规模经营。
(四)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机制,坚持建设与管理、问题整治与长效机制、行政措施与社会参与并重,横向推动城市管理大部制改革,纵向明晰市、区、街道职责,引导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共治共管、家园共造。推广环卫保洁、绿化管养等市场化运作,建立与绩效管理、经费奖补、岗位考核挂钩的硬约束。建设智慧城市,打破体制分隔、信息孤岛,完善数字城管平台,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五)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支持司法改革,创新执行举措,实施“七五”普法,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化平安建设,落实综治领导责任,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规模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和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预防预警、防灾减灾、监督监管和应急处置体系,争创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行“一定五化”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实施“社区营造”,大力培育新型社区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等。
(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贯彻中央“1+6”工作方案、福建省实施方案,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责任链条,强化环保督察,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空间规划编制、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交易、跨境水环境整治等综合试验。着力解决环境安全隐忧,加快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建设,推进各种废物处置中心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筑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加快建设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实施骨干水库扩蓄、防洪防潮、清淤疏浚、河道治理等工程,抓好近海水域、重点流域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要“防”字当头,重视森林防火、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点治理,完善城市排涝设施、生态防洪工程,建设海绵城市。
实施“两个打造”,推动“两个建设”,着力“六个提升”,不仅要战略意图鲜明,还要工作抓手有力。一是抓好重大项目。各县域、各部门要敏锐、勤跑,抢在前面,积极对接国家专项规划和基金,争取更多收获。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持之以恒抓战略项目、重大项目,确保不断档、能接续。二是抓好运作载体。整合做大做优国有企业,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组建培育若干实力强、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大平台,在新兴产业进入、城镇开发、古城保护、旅游发展、公共出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抓好专业团队。加紧建立专业智库,锻炼专才干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更好更快地打开工作局面。
六、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抓牢党建主业,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同步增强推动发展的能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树牢“四种意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拧紧思想总开关,坚守“三严三实”,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把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引向深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党校理论教育主阵地作用,抓好党员干部培训轮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分类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落实好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经常开展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支持主流媒体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作用,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权;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二)突出好干部标准,树立有为才有位导向。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激发事业为上、敢闯敢试的干事氛围。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发挥党委(党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先定规矩后议人选,认真落实“两个提前”、实名推荐、全程纪实、推荐考察责任倒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抽查核实等制度。坚决推动“能上能下”,大胆使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防灾减灾、帮扶企业、社会治理、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等方面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对考评不合格、人岗不适的干部,采取谈话、函询、诫勉、组织调整等措施,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三)实行项目化管理,增强基层党建活力。对各领域党建重点难点工作实行目标化考核、品牌化推广,创造更多全省、全国先进经验。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实施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计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国有企业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解决好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落实党管干部原则两个关键问题;发挥民办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抓好以院系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开展以“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增添正能量活动。提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特色品牌,深化全国非公企业党建联系点建设,探索园区党建、行业党建、产业链党建、网商党建和混合式党建模式,开展党群组织联动联推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培训实践基地,推动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让亮旗帜、亮身份、亮作为蔚然成风。
(四)用好“四种形态”,旗帜鲜明正风肃纪。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决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真正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从管少数向管全体转变,防微杜渐、动辄则咎,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纪律审查的大多数。持续发力纠正“四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节点、关注平时,用好“随手拍”举报平台,及时将各种“新伎俩”“隐身衣”行为纳入整治范围。利剑高悬惩治腐败,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的腐败行为,推动反腐工作向基层延伸。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权力观,加强家风建设,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
(五)坚决失责必问,压实管党治党责任。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把问责作为管党治党的利器,把责任传导到各级党组织,分解到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党的工作部门,对失责行为不仅要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完善“五抓五看”责任清单,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切实抓好“双报告”、述廉述责、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等工作。“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党内职责,以上率下、层层抓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
(六)坚持总揽全局,强化领导核心作用。重温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加强市委常委会建设,更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开展人大协商,加强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立法。支持市政协依照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发挥其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优势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全力画好同心圆,凝聚发展向心力。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强化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支持军队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规范国防动员与后备力量建设运行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同志们!发展逆水行舟,人民寄予重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拿出建设“新福建”领头羊的担当和气势,只争朝夕、奋勇争先、不辱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合力共为、攻坚克难,为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