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石获学术研讨会惠安召开 传承海洋文明“活化石”

今日泉州网

今日泉州网9月8日讯 (记者 孙虹)一水之隔的闽台两地,农耕、渔业生产方式一脉相承、互为补充。8日,海峡两岸石获研究专家相聚在惠安县崇武古城,分享、交流各自对于石获研究调查的成果,以期携手保护这项凝聚了先民生活智慧与优异工艺的宝贵遗产。

福建省首套煤炭全自动制样系统在泉州口岸投入运行

两岸石获专家学者实地走访位于崇武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滩上的“石获”遗存

石获,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构造,根据潮水涨退及鱼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墙;涨潮时,鱼群会顺着海水流动进入“石获”觅食;退潮后,“石获”拦住了鱼群回游的路线,渔民借此捕获。记者了解到,世界上目前已发现600多座“石获”,其中仅中国台湾的澎湖岛就有400多座。

“台湾称其为‘石沪’,最早在1696年就有关于石沪的文献资料记载。”醉心于台湾石沪研究的台湾澎湖科技大学观光休闲系教授李明儒曾带领澎湖石沪研究团队,耗费近6年时间通过卫星影像、现地调查和历史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图文并茂地见证了先民的生活智慧。

福建省首套煤炭全自动制样系统在泉州口岸投入运行

两岸石获专家学者实地走访位于崇武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滩上的“石获”遗存

“大陆沿海地区可能还分布着诸多‘石沪’,只是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李明儒告诉记者,“石沪”技术是先民的生活智慧,也是海洋文化的象征。在澎湖、台湾,部分“石沪”还在捕捞使用,一部分已保护起来,成为旅游观光、乡土教材的景点。

在当天举行的崇武文化论坛·海峡两岸石获学术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们实地走访勘察了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滩上的“石获”遗存。记者看到,在退潮后的海边,一道弧线的长堤延伸了三四百米长。长堤由大小不一的花岗石混合垒起,上面长满了牡蛎、笠螺以及许多介壳类生物。这处于2014年8月才被发现的“石获”遗存,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两岸业界专家的关注。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