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蜗居学区房
就读泉州师院附小的孩子和母亲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山新村,这里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
开学了,终于如愿让女儿读上了厦门市滨东小学一年级,可林女士夫妻的“苦逼”日子才刚刚开始。只有39平方米的小房子,几乎没有夜生活,女儿睡后除了睡觉,就只剩下黑暗中的手机了。周边没有配套车位,每天都要为了找车位发愁,每月交罚违停款就要上千元。
在泉州市区,曾女士为了让儿子可以多睡半小时,她放着在坪山路的大房子不住,直接在泉州师院附小附近,花2600元租了一套两居室的老房子,还要在寒暑假空置近4个月,白白浪费1万多元的租金。
开学季伊始,在泉厦两地,还有许多像林女士、曾女士这样的70后、80后乃至90后新生代家长,开始着蜗居学区房的日子。他们大多受过较好的、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更开阔的视野、对教育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教育资源更关注、更挑剔,古时“孟母三迁”式的求学之路,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心境,也更像家常便饭一样随处可见。
身为80后,我承认我也不例外。以前,我也可以像专家一样,点出这种择校热背后的种种问题和误区,但是当身为父母之后,角度和立场随之发生改变,还是落入了要给孩子找更好学校的老路。但我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更成熟、更完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一味地给予,不要舍不得让他们吃苦,分数不是一切,但分数很重要。
现代版“孟母三迁”
泉州师院附小旁一小区,虽多是石头房,却有很多家长为方便孩子上学,争着租住
结婚十年,两次换房,居住环境却一次不如一次。每一次换房,晓红的朋友们都跟她打趣说,从小豪宅换成了老房子。前两天,晓红参加了儿子学校——厦门市槟榔小学的校园开放日。参观完,她对学校的环境、师资等,都挺满意的。也正因为如此,晓红觉得,这些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而在泉州,有家长为了让孩子每天早上多睡一会儿,放着自家大房子不住,蜗居到学校附近的租房里;有的花高价买老旧学区房;有的甚至是幼儿园搬一次家,小学初中又一次次搬家,上演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五年两次换房 越换越旧
晓红婚后第一套新房买在湖里区祥店的一个花园小区,140平方米,大三房,周边生活设施完善。虽没有公办幼儿园,但有家私立园,一个月2500元,她也承担得起,旁边还有公办小学、中学。晓红觉得一切都很不错,却有亲戚对她位于思明区前埔南区的老房子上了心。
那套房子建于2000年左右,周边有厦门市第四幼儿园、前埔南区小学,目前是晓红的父母住,她之前并未将儿子落户在此。亲戚们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还说如果她不落户,不如让自家孩子挂靠落户。此时晓红才知道,学区房有多“宝贵”。于是,她赶紧将湖里的新房出租,一家三口搬来与父母同住,从140平方米的新房,换成了82平方米的老房子。
后来,晓红又听说,片区内的中学相对一般。她坐不住了,便从2013年底开始,到处委托房产中介寻找更理想的学区房,最终选定厦门槟榔小学,看房范围也缩小在学校附近。该小学虽地处市中心,但周边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稍微新一点,有电梯且能入读的小区,没超过5个。”晓红说,当时自己绕着槟榔片区看了无数套房子,要么格局不好,要么公摊大。
经过各种筛选和权衡后,去年,晓红卖掉了前埔的房子,以26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槟榔花园一套91平方米的小三房。没电梯,环境及房子格局,跟她之前住的两套房子也没得比,但该小区的二手房房价却屡涨不降。
按照规定,学区房落户后必须住满一年,孩子方能入读。为此,去年7月,晓红一家入住了。但当时儿子还在前埔读幼儿园,晓红每周一到周五,必须在7点半前带儿子出门,快则30分钟,慢则40分钟,将儿子送进幼儿园。之后,她又得开车赶往轮渡的公司上班,下午4点,她父母则要坐BRT接孩子回家。晓红说,这个过程必须衔接得好,否则自己也会迟到。
奔波了一年,总算苦尽甘来,现在儿子只需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小学,时间也更充裕了。从现代化的新房,到老旧的二手房,晓红自嘲,房子是越换越旧,换房过程也相当折腾,但为了孩子,她并不后悔。
放着豪宅不住 在外租房
9月1日早上7点,闹钟准时响起,曾女士叫醒了11岁的儿子小冬(化名)。学校离住的地方很近,步行只要5分钟,因此她也不着急,不紧不慢地准备早餐。
小冬四年前入读泉州师院附小。当时曾女士一家住在坪山路附近,房子很大,刚装修没多久,可离学校很远,坐公交太慢,打车又太贵。开学半个月,她每天都是6点半起床,骑半小时电动车,穿越整个中心市区,送儿子上学。有时赶着上班,只能让婆婆送。每天来回8趟,大约要耗费4个小时在路上。有一阵天气特别热,怕婆婆和儿子中暑,她就在学校附近找了钟点房,让他们午休。
后来觉得实在太奔波,曾女士就通过中介,租到了现在这套8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老房子,一家三代4人住,有些挤,而且几乎什么没有,连冰箱、床都是她从家里搬过来的。虽然是破旧的民房,可因为在学校门口,房租要2600元/月,水电物业费另算,再加上停车费,每月开支4000多元。周末和寒暑假,他们会搬回自己家住。这样一算,一年至少有4个月,租房是空置的,想想都让曾女士心疼。
“当时为了儿子能每天多睡半小时,大人接送也不那么累,我就咬牙租房了,想想也是够折腾的。”曾女士说,其实,当年她也想过买学区房,可看来看去,大都是破旧不堪、设施不完善的民房,或是没产权的安置房,而且房价也不低,投资空间不大,小学也就6年,没必要砸那么一大笔钱。
“再坚持三年就解放了。”曾女士说,如果从生活便利来说,其实租房与家里差不多,周边超市、医院、公园等配套都有。想想身边有些亲友为了孩子上学近,从幼儿园到初中搬了好几次家,她又觉得自己还算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