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西园街道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服务居民

泉州晚报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签约,没想到是真的!”家住晋江西园街道后间社区的张明军(化名)夫妇有肢体残疾,出门一趟都得费周折。昨日,他们在家里接受了医生赖昌华的免费医疗服务。据介绍,这是晋江西园街道创建的“家庭医生”医疗服务模式,通过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社区诊所的医疗资源,与居民家庭签订健康服务协议,并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

提供针对性服务 建立健康档案

在西园街道后间社区的档案室,记者看到,每一户签约的家庭,社区都为其建立了健康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家庭成员信息、健康体检表、上门服务内容等。档案按重大疾病、慢性病、亚健康和健康四个类别归档,并用不同颜色标出特殊家庭,黄色代表“二女结扎户”、粉红色代表“产妇”、绿色代表“失独伤残户”……

“分类归档更有利于‘家庭医生’根据居民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服务。”西园街道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主任吴女士说,“家庭医生”将为签约家庭提供一些比较常见的免费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咨询、爱心义诊、健康讲座等,并重点关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危病人、孕产妇、儿童、残障家庭、低保户、二女户等群体。

“为所有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一次健康状况评估”、“定期通过门诊、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健康状况调查”、“提供免费电话咨询,给予健康、预防、保健等方面指导”……在健康服务协议里,详细写明签约家庭可以免费享受的医疗服务项目。而对一些特殊人群,也有“个性化”条款,如:对行动不便的家庭成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每年为家庭中65岁以上成员体检一次;对0—6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管理、儿童保健管理;对慢性病患者及重型精神病患者提供每年6次的上门服务。

晋江西园街道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居民在家门口接受体检等医疗服务

小病痛社区消化 减轻医院负担

“家庭医生”医疗服务模式让居民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身边”的医生。据介绍,西园街道有常住人口4万多人,在日常走访中,工作人员发现,无论是大病小病,居民都往医院跑。“很多小病小痛可以消化在基层社区卫生所,减轻医院负担。”吴女士说,“通过‘家庭医生’的便捷服务,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速、及时的诊疗服务,而且有利于引导社区居民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资源作用,缓解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如果身体不舒服,我会先联系‘家庭医生’帮助,他解决不了的,也会帮忙联系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居民赖先生觉得,这种医疗模式为群众省了不少心。

据悉,西园街道“家庭医生”队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各个社区诊所的乡村医生组建而成。赖昌华是后间社区诊所的一名乡村医生,平日里,他也是社区里签约家庭的责任医生。记者看到,他手上拿着一张西园街道“家庭医生”联系卡,上面有各个家庭的联系人、联系方式,以及他们的家庭医生联系方式。“家庭医生”包括1名社区医生和1名全科医生,还有预防保健、儿童保健、公共卫生、护士方面的4名医务人员,并且每个家庭都安排有1名家庭责任医生。

延伸服务范围 关爱外来人员

记者了解到,“家庭医生”提供服务产生的费用,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街道办事处共同承担。那么,街道对“家庭医生”服务队伍如何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街道将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出台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家庭医生”的考评方案。

据介绍,西园街道的“家庭医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将分3年进行,今年,以后间社区为试点单位,实现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全覆盖;2017年实现签约服务范围覆盖5个社区;2018年,实现签约服务覆盖街道全体居民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医生”不仅服务社区居民,还延伸服务流动人口。在西园街道一家物流企业,四川籍员工林女士是一名文员,因为长期伏案,患有颈椎病。近日,“家庭医生”队伍走进该企业为60多名员工提供了免费的理疗服务。据悉,在西园街道的来泉务工人员,符合相关条件的,每年可以享受一次免费体检。不仅如此,街道还为他们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