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不同公益模式样本 探寻如何让爱心走得更远

近段时间,晋江 “心商店”备受关注,通过团队专业运作,开业6天时间就筹得爱心款100多万元,“成绩”喜人;通过“自循环”造血,永春“公益超市”同样办得红红火火。公益模式各种各样,因为缺乏运作的可持续性,有的则遭遇到了瓶颈,如石狮“爱心馒头店”;有的更是“昙花一现”,如福州的“信任餐厅”。

不同的运作模式,产生的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而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话题——如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公益事业持续发展?连日来,记者多方走访不同公益模式样本进行调查,探寻如何让爱心走得更远。

“循环公益”让爱心走得更远

【瓶颈篇】

日前,记者盘点了近年来多个遭遇瓶颈的公益项目,它们或缺乏专业运作,或缺少资金扶持,在发展中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一些项目甚至夭折。

样本一

爱心馒头店:独资苦撑难以为继

“资金还是很紧张。”近日,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负责人阿峰说,他刚交了一年3万元的店租,店铺已经超支,如今都是自己在垫钱,只能通过节约开支维持经营。

2011年8月,免费向困难群众派送馒头的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开业。两年多时间里,这家爱心馒头店总共送出了80多万个馒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峰自己也算不清,目前究竟已送出了多少馒头。这一善举,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各界好评如潮。然而,因为缺乏资金,馒头店遭遇着困境。

据了解,馒头店开业的前两年,工人工资、燃气、水电、材料等累计投入77万元,至于5年来总共的投入,已经算不清。起初,幕后“金主”吴先生婉拒外界捐款,他想以自己企业的利润,维持免费馒头店的生存。然而,企业近几年生意不景气,他也只能苦苦支撑。

为了维持馒头店,吴先生最后不得不发声,向社会寻求支持。其间,馒头店向外界公布收支账单,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受捐53万元。“最大的一笔捐款10万元。”阿峰说,初步统计,7月份馒头店的开支已超出受捐数额。

样本二

“信任餐厅”:来者不拒蹭客激增

相较于苦苦支撑的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福州的“信任餐厅”更是只坚持了13个月,老板刘鹏飞的诚信试验戛然而止。

据了解,“信任餐厅”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服务员、没有洗碗工也没有收银员,餐品无标价,付费全凭顾客自愿。用刘鹏飞的话说,他创办这家餐厅的初衷就不是为了盈利赚钱,而是为了做一场叫作“诚信”的实验,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帮助吃不起饭的人,不付钱也欢迎他们。

和很多公益项目一开始时的火热场景一样,“信任餐厅”同样有过自己的“风光时刻”,还有不少客人成了“信任餐厅”的义工,他们送来了按摩椅、洗脸盆、水果,大学生们趁着节假日赶来刷马桶、擦玻璃。餐厅一天最多有六七百名顾客,13个月共接待4万多名顾客。然而,蹭吃蹭喝的人并不少,餐厅开支大。理想的丰满遭遇了现实的骨感,“信任餐厅”首月即亏损10万元,刘鹏飞每个月要倒贴五六万元,最后不得不宣布关闭。

【创新篇】

在不少公益项目遭遇尴尬时,一些创新运作的公益项目,做得格外红火。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慈善做成“循环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其持续发展。

样本一

晋江“心商店”:注入企业理念 商业模式运作

今年7月23日,备受关注的晋江“心商店”开业。在这家商店里,购物就是献爱心,还能享受优惠。首日,该商店销售3898单,筹得爱心款50多万元,仅仅6天时间,爱心款就超过100万元。

为什么要创办“心商店”?发起人之一的洪文革表示,这是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自我“造血”项目,把慈善做成可循环。“我们的慈善事业将从教育延伸到敬老、强村、生态等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靠传统的募捐难以长久持续。”

洪文革说,晋江英林有很多服装企业,他们多多少少都有库存,不少企业家有慈善之心。为此,一个把库存货盘活,创建公益商店的想法呼之欲出。他们决定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把库存货转换成爱心资金,用于慈善事业。

解决了货品问题,后期的整理、分类是一项庞大工程。据介绍,在英林镇政府的统筹下,各村组织积极发动,企业、医院、学校、社团组织纷纷响应,迅速组建志愿者队伍。

众人拾柴火焰高,洪文革对“心商店”的持续性非常有信心。他说,为了保证“心商店”长久经营,未来销售的货品将扩展到文具、家具、书籍等范围,还将尝试慈善拍卖,源源不断为英林慈善基金会输送资金。

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未来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把“心商店”当作创业项目来做,注入企业管理理念,打造成专业的创新创业“小分队”,让“心商店”永续经营。

样本二

永春“公益超市”:通过盈利“造血” 持续反哺公益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由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筹办的两家“永春圆梦公益慈善超市”陆续开业。该超市不仅向困难群众售卖商品,而且通过盈利“造血”,捐出利润,反哺公益事业。目前,两家店已盈利10多万元,帮扶136户困难家庭。

工作人员刘永祥表示,去年至今,永春圆梦义工服务队的公益支出达40多万元,如何解决资金来源是很急迫的问题。义工们想到,开办公益超市,将盈利的资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体,让爱心公益持续开展。刘永祥说,“泉州圆梦公益超市”于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并制定了“超市收入全部用于公益”的原则。

“之所以选择超市切入,是因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最关系民生。”刘永祥说。据了解,因为超市的公益性质,从批发商进到的货物大多能享受优惠,售价也更便宜。五保户、残疾人、环卫工人等可以凭证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而其他市民按市场价购物后,这部分盈利,超市将捐助给当地困难群体。

如今,每家店的平均月盈利稳稳的在1.4万元—1.7万元。据悉,公益超市的店面是由爱心人士无偿提供,所需的柜台、收银机等设备,也是服务中心、义工们捐款购买的。至于超市销售的粮油等生活用品,多数是批发商先行铺货,卖完再结算,有些甚至是厂家捐献的。超市还聘请了残疾人员工以及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超市的经营,获得报酬,从而得到资助。

此外,公益超市还结合了圆梦中心的另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爱心公社,即让困难农户的农产品走进公益超市,拓展销售渠道。“我们以高于市场收购价30%的价格向农户收购产品,切切实实帮助他们。”刘永祥说,他们为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叫“海丝圆梦”,已陆续推出芦柑、蜂蜜、香菇、笋干等。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