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脉的延续。闽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独特的红砖燕尾脊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泉州古城不少古民居里,完整保存着体现珍禽异兽、花鸟虫鱼、山水楼台、人物故事的石雕、木刻、砖拼、灰塑、彩绘等装饰,精湛的工艺凝结着闽南先辈们的智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日益受重视,泉州从官方到民间对于老城区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均进行了创新探索,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路径。
西街宋宅116号主体修缮完成
政府出资 业主出让使用权
代表性建筑:西街宋宅116号
历经近一年的修缮,泉州西街116号宋宅后座洋楼的脚手架终于一一卸下了。复原后的红砖墙双层洋楼,就像穿越了时间,古风古貌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作为西街整治保护工作中首个开工修缮的示范点,西街116号宋宅的修缮一直是众人眼中的焦点。这座建筑1912年被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翻建,1915年完工,占地3000多平方米。民居前半部为两落三开间双重护的官式大厝,后半部是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花园,园中另建双层西式红砖洋楼。该民居中轴对称,布局精妙,规模恢宏。从空中俯瞰整体呈现长方形,前后风格迥异却又相得益彰。
经过百年风雨侵蚀,宋宅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洋楼建筑主体外的东、西、南三面走廊倒塌。为了保护好这座难得一见的古民居,去年,政府与宋宅业主达成一致,由政府出资修缮,宋宅业主出让6年的使用权。修缮工程以“修旧如旧”的形式全面复原三面坍塌的走廊,并对大厅、大房、后房、边房进行现状保养和防护加固,修补并补配残损、缺失的构件,并纠正过去维修过程中被改错的部分。
走进这座百年老宅,精美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让人赞叹不已,人们可以沿着修缮好的楼梯爬上洋楼的二楼,在二楼的阳台上观赏西街的风景。此次房屋主体修缮完工后,紧接着将是院前1100平方米左右园林景观的修复。修缮好的双层洋楼将成为泉州古城规划设计展示馆。“以前看着祖业坍塌心里很难过,但是自己也不敢请外面的人来随意修缮。现在修缮的状况基本跟原貌一样,政府承诺的用途我们也很满意。”宋宅的业主宋阿姨说道。
民间先行 政府协助多指导
代表性建筑:苏廷玉故居
位于通政巷的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如今成了印记闽南文化驿站。古大厝,天井小院,这是很多闽南人儿时的记忆。走进故居,一款款富有泉州特色的陶瓷、剪纸、花灯映入眼帘,这就是鲤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周琼琼创办的文化驿站。
周琼琼说,2014年她辗转从业主手中租下了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古民居。当时由于年久失修,这里破败不堪,虫蛀得很厉害,她与业主签订了20年的使用权限。从2014年开始,她出资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缮,完整保留了风貌依旧的红砖外墙、饰线,可以用的木质门窗没有换掉,连刮花的地砖都保留下来。
“一开始想租下来作为德化陶瓷展厅,后来慢慢加入南音、木偶等泉州艺术。希望利用名人故居打造富有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的艺术空间,为本地及外来游客打造一个最闽南的文化平台,弘扬海丝文化,传承闽南精神。”周琼琼说,以后将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展示平台,集中展示闽南文化的精粹,让本地居民或者外地游客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泉州特色文化。
泉州古城民居尤其是红砖古厝,大都比较老旧,需要不定期修缮,包括除湿除霉、防白蚁虫害等,鲤城区政府对于苏廷玉故居的开发给予相应指导,并在台风天、潮湿天气来临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保护。此外,这里还不定期举行书法绘画艺术品展、闽南非遗文化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这座名人故居也因此名气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