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脚步越来越近 利好还是利空?

第一财经日报

进入8月份以来,市场有关深港通的开通预期逐步升温。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越来越没有消息,证明开通时间越来越近”的话音刚落,今日又有消息传出,证监会加码深港通,内部成立了“深港通”专项工作小组。

深港通好事将近

据财新网报道,工作小组由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任组长,主要负责会内部门之间、相关部委和香港监管机构的通沟协调工作。

工作组成员涉及证监会办公厅、发行部、上市部、机构部、稽查局、法律部、会计部、上交所、 深交所、中央结算等15个部门,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国际部,各成员部门指定一名处级干部为日常工作联络员。

而昨天,港交所进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透露出“好事将近”的信号。

李小加在沪港通新闻发布会上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会上李小加表示,未将深港通写在战略规划进展中并非有意为之,“深港通是肯定要做且不用写的事情,越来越没消息表示消息越近。”李小加表示,待深港通到来之际,港股通额度越来越少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至于深港通要不要额度,额度需要多少,暂时不透露。

据港交所介绍,为迎接深港通,香港结算完成开发及测试所需系统,技术上已准备就绪,只待监管机构批准,即可支援两地股市互联互通。

多机构预测第三季度推出

证券日报则报道称,目前包括高盛、花旗、德意志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均预测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宣布推出。

市场人士认为,深港通的开通对于A股引进外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假设深港通开通初期额度参照沪港通,即北向深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若未来半年深股通额度使用率达到20%-40%,预计将为A股市场带来600亿元-1200亿元的增量资金。

类比沪港通,申万宏源海外策略分析师梁金鑫认为,未来深港通开通后,北上进入A股市场的增量资金仍将十分有限。加之目前人民币汇率稳定性不高,为避免汇率风险,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动力不强,反而国内资金借道港股通进行海外投资意愿较强,导致港股通可用额度持续下降。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目前国内机构购买港股的渠道比较单一,以前主要通过QDII渠道及沪港通渠道,将来深港通开通也是一个渠道。现在内地机构投资者博弈深港通,布局港股也是一个正确的思路。一旦深港通开通,对A股和港股反弹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沪港通表现不尽人意

东方财富网认为,沪股通开通后,看来对香港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是那么大,深港通开通后的表现值得关注。

沪港通实行资金双向流动,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单日额度为130亿元;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单日额度为105亿元。

截至8月10日,沪股通累计使用总额1486.94亿元,使用额度还不足一半,平均每日使用额度3.67亿元;而港股通资金已经告急,额度仅剩下483亿元。

从每日资金流入额来看,除了沪港通开通当天,沪股通净买入额接近上限,再也没有出现较大的买入额。22个交易日沪股通净流入超过30亿元,而有180个交易日沪股通资金是净流出的。

而且北上的港资在买入沪市的股票时,偏爱大盘蓝筹股。根据广发证券分析统计,截至8月1日,沪股通净买入金额超过10亿元的股票共有16只,几乎全部为行业市值排名第一的龙头股。净买入金额最大的沪股通标的股票是贵州茅台,其净买入金额超过100亿元,远超过其他股票。

深港通推出影响也有限?

有分析认为,通过沪港通可以看出,有香港资金流入对A股并不是决定的利好,毕竟港资是有限的,对于A股的影响也有限。

国金证券研究所认为,从财务估值角度看,AH股在理论上应该是平价的,但由于金融市场环境(比如利率)、退市机制、投资者结构和风险偏好等差异的存在,AH股溢价现象的长期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014年11月在沪股通推出之后,沪市的AH股平均溢价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内地处于降准降息通道中,存在一定的资本外流现象。而在沪股通推出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看到AH股溢价出现明显收窄的情况,因此,预期深港通推出后短期内对AH股溢价的收窄作用也相对有限。

广发证券研报分析也指出,深港通的推出实际影响有限,既不构成利好也不构成利空。理性投资者并不会选择卖出高溢价A股转而去买同一只股票的折价H股,AH股价格也不会因深港通而收敛,高溢价的两地上市深市A股价格更不会因沪港通而下行。

类似沪港通,深港通互联互通交易机制仅仅意味着两地投资者可以投资交易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并不能将持仓股票跨市场卖出。这一重要条件无法满足,自然就缺少投资者进行套利交易,那“一价定律”也不会成立。

香港股市和内地股市依然是两个独立的市场,各自的市场风格不会因深港通而改变,选择卖出高溢价的A股转而买入同一只股票折价的H股反而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AH股价差不会因为深港通的推出而收敛,高溢价的两地上市深市A股价格更不会因沪港通而下行。

综合自财新网、第一财经日报、证券日报、东方财富网

[责任编辑:陈健]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