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僧舍墙壁在雨天出现渗水现象
木鱼咯咯,梵音阵阵……晋江金井卓望山上,西资岩寺檀香袅袅。近日,有热心市民反映说,由于年久失修,寺庙及其附属僧舍出现不同程度破损。昨日,记者从晋江市文保部门获悉,“国保”西资岩寺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方案确定之后还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
车辆从沿海大道往金井塘东段拐入一条盘山公路,很快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西资岩寺。寺院香火缭绕、幽静而又清新。大雄宝殿内,被列为“国保”的三尊大石佛容貌端庄慈祥,守望千年沧桑。
昨日,在寺内僧人的带领下,记者目睹了古寺的“病情”。
“这主殿是上世纪30年代重修的,除了东侧的墙壁在雨天会渗水外,其他倒没什么大问题”,僧人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寺庙附属的僧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急需重修。
据介绍,僧舍建于上世纪80年代,系石头与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二层楼。“你看,二楼的这根柱子已稍微有点倾斜,我们平时都很少上去”,僧人带着记者在僧舍兜了一圈,逐一介绍墙面、梁柱等出现的裂痕及破损情况。记者注意到,一些梁柱的混凝土已经脱落,露出锈迹斑斑的钢筋。
记者从晋江市文保中心了解到,他们已获悉西资岩寺目前的状况,并着手考虑保护方案。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西资岩寺作为“国保”单位,其附属设施修缮同样必需上报国家文物局。
“保护规划方案正在编制中,其僧舍是采取加固还是拆除重建,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上述负责人说,规划方案确定之后,还要按程序逐层向上级文保部门报批,直至国家文物局,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此外,维修资金哪里来?这都需要通盘考虑。
据悉,西资岩寺重修方案有望于年底上报国家文物局。方案获批后,将按照规划启动修缮和保护。
“国保”西资岩寺
据《晋江县志》载,寺始建年代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但现存碑刻《重修西资岩纪德碑》则载,“相传始建于隋唐间,岁莫可考”。目前得到多数专家认同的说法是,西资岩的三尊石佛应该是刻于唐朝晚期,是福建省最早的大型立雕像。
西资岩寺经历了多次兴废。清代,大约在公元1760年,西资岩曾有过大规模重修。
1935年,华侨蔡本油在佛像前重修了大殿,采用钢筋水泥仿木建筑工艺。
1984年,蔡本油的后人又在寺庙旁边重修了僧舍等附属建筑。
2013年5月初,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西资岩摩崖造像晋升为“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