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联合报》8月3日报道,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接受采访时称,台湾“害怕”优秀人才来台,更怕招收优秀学生。面对高教面临的多种困境,他强调少子化非台湾独有难题,并认为台湾高教投资应重质不重量。
郭位称,台湾大学一年经费只有150亿元新台币,而大陆的清华大学每年经费就有137亿元人民币(约660亿新台币),而且有三、四位教授有夺诺贝尔奖的呼声,“台大有吗?”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
不想收好的陆生,“这太没出息了”
由于4月初有人向媒体爆料,称郭位是“亲中人士”,不适任台湾“中研院院长”一职。郭位遂发表声明,要求退出“院长”候选人遴选,并指出台湾学术界以权术运作为职志,不论专业道德,只问派系立场。
此次是“中研院院长”遴选风波之后,郭位首次接受台湾媒体专访。他直言,台湾怕外来人抢资源,尤其此前大陆学生来台几乎不能读公立大学(的学士学位)。他反问,如果一个人可以在大陆读北大、清华,来台湾却要读不好的大学,“台湾到底在怕什么?”
他表示,美国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可以吸纳全世界最好的人才,香港8所大学收到的都是台湾的好学生,只有台湾不想收大陆好的学生,这“太没出息了”。
民粹笼罩台湾,“怕外人抢工作”
郭位说,台湾外籍教授非常少,经费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心态不够开放,让台湾高等教育愈来愈没有竞争力。“心态比经费更重要”,郭位认为,台湾高教保守,只想找自己人,“如果总以为人家来是来抢工作,怎会让人认为你重视人才?”
谈到少子化,郭位说他早在1999年就质疑台湾广设大学的决策,并多次提出忠告,但当时整个台湾一面倒地赞成。他说,民粹笼罩下的台湾,事先规划最少、非专业涉入最深、事后埋怨的最多,目前遇到的麻烦最大。
对此,联合报评论道,“这是一个专业权威大崩坏的年代。专家的话没人听,裁判的判决也没人信。碰到争议,难以讲道理;不能讲理,只好比嗓门大;嗓门比不过,就只好比拳头。台湾社会怎么会落入这种“谁也不信任谁”的境地?眼前的态势,几乎没有一个领域里仍存在着专业权威,有足够的威望和公信力,可以获得民众信赖。”
郭位还指出,台湾的大学太多,人人都上大学是错误的,台湾有月薪75000台币的游览车司机岗位,却找不到人做,因为很多人有大学学位后,就不会想去开游览车。
台湾高教的出路“要好的领导人”
台湾高教的出路在哪里?他回答,“我们需要好的领导人”,好的领导人必须要能就事论事,把自己的利益摆一边,有远见,真心诚意为社会、为人民做事。
郭位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简单是复杂的极致”,并指出台湾高等教育及社会的乱象都是过度复杂造成,简单就是美。
除了指出台湾教育及社会问题,郭位还曾就做学问和做人畅谈过自己的感受。
据中新网此前报道,6月26日,香港作家联会在港举行第十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郭位应邀主讲《我的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分享对治学、人文等问题的看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4日英国脱欧,有记者询问郭位的看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也有记者询问过郭位。两次采访,郭位都说,“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懂,我没有资格评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郭位说,不懂的事情,不应乱发评论。但现实中,知之的,不说;不知的,却到处乱说。香港社会常常焦虑,易对外界变化感到不安。各种不断传播的言论中,许多是错误的。
社会上有种误解,认为教授、校长无所不晓,有人也会发表各式各样的言论。不幸的是,相信的人很多,最终把社会搞乱了。郭位说,“这种乱讲话的人,也是我的老师,他们做的事,我不能做。”文以载道,不要言不及义。自己懂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不懂,就要先认真做研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995年,郭位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担任系主任时,一个年轻人前往求职。多数人求职时会说,自己会写好论文、与同事好好相处、努力教学、提升学校排名等。但这个年轻人却说,希望尽快拿到诺贝尔奖。许多教授说他不知天高地厚,但郭位认为他有远见,决定聘请他。
如今,这个年轻人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讲座教授,是该校薪水最高的教授,不久之后可能真的会拿到诺贝尔奖。郭位说,“这个年轻人比我小15岁,但他有目标,眼光好。他是我的老师。”年轻人有成就,应该获得尊重。
人文素养与读书多少无关
一个月前,郭位在四川西昌遇到了一对卖玉米的夫妇,“买一块,吃吃看”。但这对生活并不富裕的夫妇却坚持不收钱,“试吃不要钱,如果你要买,才要钱”。
郭位说,这对夫妇没有学过文学,甚至没读过多少书,但他们是纯洁的,坚持“我是卖玉米的,既然你只是试吃、不是买,就不能收钱。”一个人有无人文素养与所学专业无关,甚至与读书多少无关。如果没有人文素养,读书人反而是最坏的。
说完这对内地夫妇的故事后,郭位又分享了一个在香港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城市大学一位姓施的女生,2006年读大学一年级时查出癌症。医生当时诊断说,她活不了6个月。
但她意志坚强,坚持要拿到学位、戴上学士帽、穿上学士服,吃着止疼药到学校上课。最后,快毕业的时候,她已骨瘦如柴。郭位前往医院,破例提前为她送上毕业证书。
在病床上,这位女生为郭位读了杜甫的诗《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六年后的今天,郭位说,这首诗让人悲伤,只有24岁的她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书,但知道已经来日无多。
理工科出身的郭位,回赠以唐朝诗人贾岛的诗《三月晦日送春》: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希望以此带给她快乐、积极的信息。
郭位认为,这位女生身上的人文气质,与大学教育无关。
据了解,郭位1951年出生于我国台湾省台北市,1972年被授予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80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取得工业工程博士学位。 现为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台湾“中研院”院士。
(观察者网综合中新网、联合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