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没想到这句话在8月1日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业务时又被拿来使用了一遍。这个约合70亿美元的交易,被许多人看做是滴滴与优步双赢的交易,携手恩恩爱爱地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永不沉没的巨轮。但在合并消息刚刚披露时,却有美国媒体认为美国企业在中国又签订了一份停战协定。
2日,《环球时报》整版及社评都在讨论为何美国互联网的“无敌舰队”会在中国搁浅。文章称,“一些习惯了‘唯我独大’的美国媒体用‘投降’形容优步中国被吞并。有的还翻起了旧账,罗列谷歌等科技巨头‘败走中国’的例子,抱怨‘美国的无敌舰队横扫全球,唯独在中国频繁搁浅’,暗示其中‘必有隐情’,甚至简单粗暴地归咎于‘中国监管不透明’‘中国民族主义情绪泛滥’等。”
西方有个说法“生意的归生意”(business is business),而《时代》杂志网站所刊载的文章恰恰就是想太多。该文的小标题为“优步在中国打了白旗”,这家颇具影响力的媒体还在文中例数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的不如意,“雅虎投资阿里巴巴,标志着前者在中国市场的活跃度下降。而ebay被阿里巴巴的淘宝打击了。中国政府的管制又让Facebook和Google在华生存空间小到不能再小。与前面的例子相比,英特尔等芯片公司和微软等科技企业在华境遇较好,但中国的民用互联网主要提供商都是国内企业。”
而美国《财富》杂志在评论这起收购案时,甚至直接开篇明义,“Uber放弃了”。
据《财新周刊》报道,滴滴快的刚刚合并,Uber的CEO卡兰尼克就飞到中国,给了滴滴快创始人程维两个选项:要么接受Uber投资公司,占40%股权;要么在代价高昂的价格战中面临“尴尬的失败”。滴滴CEO程维选择应战。
而将优步中国出售给滴滴出行时,卡兰尼克等人只拿到了当初设想目标的一半,20%。财富中文网指出,滴滴出行的市场占有率持续碾压Uber,其中重要的原因滴滴不惜每年提供10亿美元以上的补贴,承受10亿美元以上的亏损。Uber承认自己在中国每年也亏损10亿美元,但它无法缩小市场占有率上的差距。
若这个理由真的成立,Uber确实放弃了,败给滴滴出行了。可Uber的CEO卡兰尼克想在中国赚钱的想法并没有破灭。合并后,滴滴/Uber将占据中国共乘市场的95%,而优步中国的投资者占有新公司20%的股份。按照当年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的逻辑,或许意味着,如果哪天Uber被收购了,滴滴的股份或许是它最值钱的那一部分。
高风投资董事总经理罗威从商业的角度探讨问题时就指出,Uber并不是“缴械投降”,而是集中精力在技术领域。Uber中国区负责人柳甄也曾指出:“Uber很大一部分投入都在于技术和算法,可能导致对于其他方面的忽视。”
若抛弃外媒的烟雾弹,《第一财经日报》就认为,国外企业更加偏重技术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导致它们在其他方面所花的精力不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确实应该花更多时间来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
这一点,《环球时报》社评也有同感:“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经营时不仅有点‘端着’,而且常常搞错什么是‘中国公众’,搞错中国用户最核心的诉求。”
中国用户核心诉求是什么,不得而知,不过英国《卫报》则在并购案后,拟出一个标题《Uber与滴滴化敌为友 司机和乘客才是真正输家》,正如一家外媒报道的那样,“唯一的受害者就是消费者,他们可能支付的打车费要比以前贵,而供选择的平台更少,服务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