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水头一群“白发诗人”出书办赛事 海外诗友来捧场

东南早报

你是否注意过,城市的每个角落,活跃着一群“花样”爷爷奶奶的身影?路过广场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广场舞大妈”们不算专业的舞姿;漫步公园,传入耳中的是三五老人用并不高档的乐器吹拉弹唱出的戏曲之音;穿行马路时,总有几个大爷大妈们举着小红旗在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可爱的老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诗社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诗词

诗社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诗词

今起,推出《夕阳红》专版,分享老人们的身边事、新鲜事、有趣事,记录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我们还将携手关注关心老年人的公益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如果您就是老年人中的一员,可以来分享与伙伴们发生的趣闻,也可以推荐身边精通“十八般武艺”的老人。您也可以发挥余热,将这些故事采写下来,投给我们哦!

这是一群“白发诗人”,他们活跃在南安市水头小镇里,可是来自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等地的华人诗友们却因为他们向水头汇集,并投来诗稿或对联。因诗会友,2008年“白发诗人”们成立了“南安成功诗社”,每周日开课,现已吸引了66名会员,成员横跨水头镇、官桥镇和石井镇,年龄最大的已经83岁。诗社成功举办了两届海内外诗联大奖赛,出了7本诗刊,当中不仅有泉州本地诗友撰写的诗,更有全国其他省市及身处美国、澳大利亚等华人的诗稿。

白发晚来学

每周一道命题作业

昨日下午并不是成功诗社上课的日子,但诗社活动室里,仍有十来个“白发诗人”围坐一起,交流他们的新作品。“何故天公遽发威?令箴萍翳岭南欺。”成员吴佩兰写的是抗洪救灾的诗词,首句被大家认为是“开语有势”。“吴钩汉箭倚天剑,岂惧群魔假仲裁。”吴水景写的是南海时事,社友们认为他的诗“格律严谨,用典生动”。

65岁的吴亮视很喜欢这样的交流,一开始,他“不懂平仄为何物,押韵如何行”,写的诗总是被社友们笑。后来,在社友们的鼓励下,他也加入诗社。

“买诗词格律工具书,不懂的平仄就翻开查。搞懂律诗、绝句格式,一点点学。每周都来上课,慢慢地就上道了。”吴亮视说,每周日上午九时是诗社上课的日子,这天由诗社社长、副社长为大家讲解诗词创作的格式技巧等,每周上完都会布置一道命题作业。学员们回家创作,下周上课再交流讨论。

“取长补短嘛,这样进步比较快。”吴亮视很喜欢这样的退休生活,“感觉自己很充实,有事做,而且很有学问。”现在他写的诗也能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了,还获得过三等奖。和吴亮视一样,官桥镇、石井镇的诗友爱好者听说成功诗社后也纷纷要求加入,为了方便教学和交流,两镇分别成立了成功诗社分点。

以诗会友

小镇诗词赛变国际大奖赛

“彼岸梵钟传月夜,何人南曲唱春宵。天涯寥落凭谁慰,忆在安平第几桥。”这是菲律宾华人吕翼给诗社投的诗稿《安平桥记忆》的后面两阙。以诗会友,几十年没有回过南安的吕翼因诗和诗社结缘,和诗社成员结缘。这首诗也获得了2012年中国·水头“五里桥杯”海内外诗联大奖赛一等奖。

说起这次比赛,吴水景很是自豪。2012年为了宣传水头和安平桥,诗社大胆举办了这场诗联大赛,谁也没想到大赛会走出南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赛事消息先是发在泉州市诗词网站上,后经诗友们的多方转载流传到中华国粹网等全国性网站上去,一时间消息传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诗友们纷纷投稿参与,后来还收到香港、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的稿件。”吴水景说,第一届比赛就收到四五千份诗联稿。诗社作为评委单位,不得不要求成员不得参赛。后来为评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还邀请了泉州市的诗词专家做最后的评定。当年三等奖10件作品,有一半被上海、湖南、吉林等省外朋友摘得。去年,这场赛事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来稿量更甚首届。

“一开始只是几个好朋友退休无聊,组织着玩的。没想到爱诗的人还挺多,懂的不懂的都想加入,所以就从写诗变成教诗,再变成比赛。这是惊喜,也是收获。”吴水景说,组织诗社就是想让老年人知道,晚年的生活也不只是打打麻将、带带孙子,写写诗做做学问,能陶冶情操,更能充实自己。平时他们也组织诗词吟唱,吟唱时常常会带上孙子孙女,“尽点传承的心”。■

[责任编辑:林春婷]